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也是民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建筑工程之一。它于1926年开始建设,历时三年才完成,现如今是南京的5A级景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中山陵的设计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整个陵墓排布在一条中轴线上,这一设计深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然而,孙中山年轻时接受过系统的西式教育,这也使得他希望陵墓的设计能够融合东西方的风格,达到“中西结合”的效果。
如果从空中俯瞰,整个中山陵的布局像一座铺在绿色草地上的“自由钟”,这一设计蕴含着唤醒民众、激励奋进的象征意义。可以说,中山陵不仅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建筑奇迹,也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杰作。
那么,究竟是谁设计了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陵墓呢?它的建造又花费了多少呢?
孙中山于1925年去世,葬事筹备委员会在他去世后一个月正式公布了成员名单,其中包括了汪精卫、邵力子等著名人物。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委员会召开了69次会议,讨论设计方案和建筑承包事宜,最终在1926年中期决定开始动工。
经过一番研究,委员会选定了年轻的设计师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吕彦直在设计中山陵时特别用心,他的设计使陵园呈现出钟表型的平面布局,这种独特的设计寓意着唤醒民众、激发国家复兴的希望。与此同时,设计中大量融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元素,例如斗拱等传统建筑手法。
尽管中山陵不可能完全按照帝王陵墓的标准来建造,但它保留了许多传统大陵墓的标志性建筑,如牌坊、碑亭、墓室和祭堂等。
建造如此宏伟的陵墓自然不是一般的建筑公司能够承担的。1925年12月19日,建筑工程的招标会正式召开,当时共有7家公司参与了竞标。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由上海的姚新记营造厂承接了这一工程。这家公司在当时非常有名,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便已成立。
姚新记营造厂的负责人姚锡舟,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建筑商。早在光绪年间,这家公司就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承建了许多重要建筑,比如上海的电化公司大楼、安徽芜湖大桥等。因此,葬事委员会相信姚新记营造厂能够顺利完成中山陵的建造任务。
然而,尽管姚新记营造厂承接了第一期工程,并负责了墓室、祭堂平台和围墙等部分建设,但由于在修建过程中遭遇了经济困难,最终并没有继续参与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工程。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建设分别由上海的馥记营造厂和新金记营造厂负责。馥记营造厂当时面临破产,但通过承接中山陵的工程,得以重生。
整个中山陵的建造费用非常庞大。虽然在一期工程期间,国民政府拨款了443,000两,但依然不够覆盖所有建设费用。姚新记营造厂甚至自己贴补了不少资金,第一期工程的总费用接近50万两。到了第二期和第三期,南京政府分别拨款268,084两和419,706两,加上后来的附加工程,中山陵的总建设费用最终达到了1,273,640两。
这个数字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这笔费用约为清朝乾隆时期国库总收入的三十分之一。而当时的民国政府财政状况非常紧张,中央政府收入极为有限,许多地方税款被地方军阀截留,甚至海关收入也几乎为零。因此,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保证中山陵建设的顺利进行,尽管财政困难,也从未中断过对工程的拨款。
尽管面临着如此大的财政压力,国民政府仍然坚持为这一纪念伟大革命先行者的建筑工程提供资金支持,最终让中山陵得以顺利完工,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建筑文化中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