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室,子嗣问题至关重要。以明朝为例,皇帝多子不仅确保皇位顺利传承,还能将其他儿子分封到各地镇守边疆,保障江山安全。而宗室成员同样如此,子嗣多不仅避免了绝嗣之忧,还能获得更多俸禄,因为明朝宗室的爵位和生活费与子嗣数量挂钩。因此,古代皇室普遍重视“能生则生”,但即便如此,绝嗣仍时有发生。
在明朝首批封爵的宗藩中,秦藩地位最高,却在第三任出现绝嗣。第三任秦王朱志堩年仅二十便去世,膝下无子,由庶兄朱志均继承。朱志均同样无子,其弟继位。楚藩情况类似,第三任楚王朱季堄三十岁去世无子,由弟弟朱季埱承袭,朱季埱去世后亦无子,最终由侄子继承爵位。
相比之下,鲁藩的情况稍微顺利一些。朱元璋第十子朱檀所开创的鲁王世系,直到第七任才出现绝嗣。明朝第四任鲁庄王朱阳铸去世时,其嫡长子和嫡长孙早已先亡,爵位由曾孙承袭,成为第五任鲁端王朱观。这时候,鲁藩尚未绝嗣。嘉靖二十八年,鲁端王去世,其长子朱颐坦继位,成为第六任鲁王。朱颐坦贤明爱民,多次捐粮救荒,在位期间屡受朝廷嘉奖。
朱颐坦虽然有嫡长子,但由于世子朱寿??早逝,庶子成为继承人的选择。其庶第六子朱寿鏳最终继承爵位,却在三年后去世,膝下无子,鲁王世系首次出现绝嗣。不过,由于朱颐坦子嗣众多,爵位并未因此中断,继承权顺延到庶第七子朱寿鋐。朱寿鋐在位三十五年,同样贤明,却在去世时无子,爵位再由庶第九子朱寿镛继承。朱寿镛去世后,其庶三子朱以派继位,但明朝末年动荡,崇祯十五年清军攻破兖州,朱以派自缢殉国,其子与弟弟多随之殉难,仅六弟朱以海侥幸逃生,崇祯十七年才继承鲁王爵位。然而,朱以海在位仅一个月便被李自成攻陷北京,不得不南逃浙江台州。
从整个鲁王世系来看,朱颐坦虽子嗣众多,但夭折早逝者多。继承爵位的几位鲁王——朱寿鏳、朱寿鋐、朱寿镛——都是因前任无子而承袭,才能延续鲁藩香火。纵观历史,这支鲁王世系既有贤德之人,又多遭命途多舛,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