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在第三届“良渚论坛”上,考古团队公布了最新发现:在反山王陵区域外围,出现大面积围合建筑遗迹,并呈院落式连续分布。这意味着,距今五千年的良渚社会可能已经形成具有陵园体系的礼制空间,其时间远早于此前所认知的帝王陵寝制度,从而将中华文明礼制传统的源头进一步前推。
反山区域曾出土“玉琮王”,是迄今良渚等级最高的墓葬之一。本次新发现显示,王陵外存在四面合围的巨大院墙,并在周边连续出现多处类似院落。若相关推测继续得到证实,这不仅是已知最早的王族陵园群,也意味着中华文明在国家起源阶段便已形成成熟的权力象征体系与空间观念。与会专家指出,这一发现再度印证了中华文明“早期成形、持续发展、自我展开”的特征。
这次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让良渚文明不止停留在“城”“玉”“水利”三个结构性标识上,而使中华早期国家的礼制与精神世界被进一步看见。北京大学教授赵辉指出:“这批遗迹让我们得以更立体地理解五千年前长江流域的社会权力结构,而不是以往被动依赖西方考古理论范式,‘良渚本身就是世界早期文明序列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模式’。”
技术层面上,此成果得益于“空—天—地—数”一体化考古路径的成熟运用。从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到大数据建模与传统考古验证,多项中国本土技术在大遗址研究中形成系统经验。近年来,良渚团队利用这一技术框架,发现了1000余处古代水坝遗存,为理解中华文明早期大工程能力、治水传统和国家治理原型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这种方法也正在被应用于其他地区,成为国际同行关注的对象。
本届“良渚论坛”以“文明根脉”为主题,与会专家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地中海文明等置于同一学术坐标中进行比较研究。多位海外学者指出,良渚考古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在早期国家形成阶段所体现的组织能力、审美体系与秩序建构能力,是理解东方文明独立发展道路的关键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