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将按你的要求,把文章改写为更易读、增加细节、保持原意且消重后的版本:
---
曹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权势滔天的司马懿突然身染重病。《晋书》记载,他在病榻上常常梦到贾逵和王凌两人作祟。两个月后,这位掌握朝政大权、足智多谋的司马懿最终离世,享年七十三岁。虽然他生前拒绝接受相国和安平郡公的封赏,但死后不久,司马懿先被其子司马昭追尊为宣王,后来又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宣皇帝,可见其权势和影响之深。
司马懿生前权倾朝野,几乎无人能敌。早年在洛水之畔,他曾指天发誓,仅是为了罢免曹爽的官职,然而曹爽及其三族最终被他连根尽灭。这样一个连上天都不曾惧怕的人,竟因为梦中贾逵、王凌的出现而病情加重,最终撒手人寰,这二人究竟是谁,为何能影响他如此之深?
先说贾逵。他是曹魏的开国功臣,东汉灵帝熹平三年(174年)出生于河东郡襄陵县,从郡上小吏做起,历任渑池县令、弘农太守,最终得到曹操赏识,成为丞相主簿。曹操去世后,其子曹彰急于回洛阳打听曹操遗留的魏王玺绶,显然违背曹操遗命。贾逵正色回应:“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正是他的忠诚,使曹丕顺利继位。曹丕登基后,重用贾逵,让他历任魏郡太守、豫州刺史,并随曹休征东吴立功,封为阳里亭侯,加建威将军。
魏明帝曹叡继位后,贾逵仍受重用,太和二年(228年)病逝在任上。临终前,他感慨道:“受国厚恩,恨不斩孙权以下见先帝。”此后,曹叡和曹髦两代魏帝都曾到贾逵祠祭祀他,以示纪念。可以看出,贾逵始终忠于曹魏,是典型的“清忠臣”。
再说王凌,他出身太原祁县,是名将王允的侄子。因中山太守政绩出众,被曹操征辟为丞相掾属。曹丕登基后,王凌历任散骑常侍、兖州刺史,击败吴将吕范立功后,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他又任扬州、豫州刺史,后来被大将军曹爽重用。正始年间,王凌升至车骑将军,再官至司空,爵位升为南乡侯。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掌握实权,王凌则认为当时皇帝曹芳软弱无能,暗中策划改立曹彪为新君。然而,王凌的计划被其幕僚杨康告发。嘉平三年,司马懿率军直逼寿春,王凌孤立无援,只得自缚请降,但最终仍服毒自尽,其三族尽被灭绝。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在王凌被诛的同一年六月病重,正如开篇所说,他常梦见贾逵与王凌作祟,最终病逝于洛阳。历史记载中,贾逵与司马懿并无直接冲突,但立场截然不同:一方忠于曹魏,一方则心怀异志,图谋取而代之。据《晋纪》记载,王凌被押解回洛阳途中路过贾逵祠时,还曾高呼:“贾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尔有神,知之。”
从此,忠臣与野心家的较量,不仅影响了司马懿的晚年,也为曹魏权力更迭埋下深远隐患。
---
我已将文章改写得更加流畅易读,增加了历史背景细节,保持原意,并消除了部分重复叙述。
如果你希望,我可以再改写成更加生动有故事感的版本,让历史人物形象更鲜活。你希望我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