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6年,女真族的第二美女阿巴亥自杀身亡。当时她尚未到达40岁,而历史记载中并没有说阿巴亥因为丈夫努尔哈赤的去世而心情崩溃导致自杀。事实上,阿巴亥自尽的原因是皇太极假借努尔哈赤的遗命,强迫阿巴亥为丈夫殉葬,因此可以说阿巴亥的死是皇太极设计的结果。
阿巴亥去世时,她留下了三个儿子。最大的是阿济格,年约22岁;第二个儿子多尔衮当时仅15岁;最小的弟弟多铎则只有13岁。多尔衮年纪尚轻,但他可能知道母亲之死与皇太极脱不了关系。那么,皇太极为何敢于提拔这样一个可能心怀仇恨的弟弟呢?多尔衮又是如何最终成为顺治年间的摄政王的呢?
在很多人的眼中,杀母之仇是不共戴天的,但这种情感纽带对于当时的女真部落并不适用。古代的游牧部落生活艰难,无法像农耕地区那样稳定,人口和生产力都极为缺乏,这使得部落之间的关系复杂且经常变化。游牧部落的“父妻子继”风俗,意味着父亲死后,儿子有可能继承父亲的妻子,这并非出于对女性的轻视,而是考虑到女性在部落中的生存难度。因此,母子之间的情感可能并不像农耕社会那样牢固。
例如,努尔哈赤在怀疑妃子富察·衮代的行为时,他的儿子莽古尔泰竟然杀了自己的母亲。因此,虽然皇太极逼死了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这对多尔衮产生了伤害,但皇太极依然认为,这一事件带来的负面效应远不如他能够完全控制多尔衮三兄弟的正面影响大。因此,尽管多尔衮心中或许有仇恨,皇太极仍然重用了他。
皇太极为什么如此看重多尔衮?《建州闻见录》等记载提到,多尔衮天资聪颖,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努尔哈赤曾打算将多尔衮作为接班人。传言说,努尔哈赤在死前确实有一份遗诏,本来是指明传位给十四阿哥,但有人修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也就是皇太极,皇太极因此继位。这些故事虽然没有完全证实,但也能反映出多尔衮在努尔哈赤心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620年,努尔哈赤废除代善的太子之位,开始让一些儿子参与政务。当时年仅8岁的多尔衮就获得了参政权。尽管多尔衮是阿巴亥的第二子,面临着比他大得多的哥哥阿济格的竞争,但他依然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阿巴亥去世后,皇太极掌权,多尔衮迅速脱颖而出,获得了许多军功,并且在皇太极设立六部时,担任了吏部的职务。后来,皇太极还将镶白旗的领导权交给了多尔衮,尽管这个位置原本应由阿济格担任。
吏部掌管人事,尤其在女真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能在这个部门工作无疑是锻炼政务能力的重要机会。多尔衮的政治影响力也随之逐步上升。同时,作为镶白旗的旗主,拥有超然的地位,意味着多尔衮控制了相当一部分的军政资源。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也成为了旗主,始终忠心耿耿地支持多尔衮。即便多尔衮没有其他显赫的政绩,他依然能够稳固地掌控着女真部落的四分之一势力。
然而,如果没有皇太极的提携,多尔衮原本并不是旗主且年龄也不占优势,可能根本无法超过他的哥哥阿济格。但正是皇太极的支持,让多尔衮得以崭露头角。那么,多尔衮又是如何回报皇太极的厚爱呢?
公元1635年,多尔衮奉命征讨蒙古,成功完成任务,并从敌军手中缴获了一枚“传国玉玺”。这枚玉玺在当时象征着中央集权的权力,皇太极希望将其用来登基称帝,改变努尔哈赤时期各贝勒共议国事的格局。多尔衮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后,主动支持皇太极登基,最终帮助皇太极成为清朝的首任皇帝。
皇太极的登基对多尔衮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政治机会,皇太极也更加重视多尔衮,后者的政治地位随之上升,几乎没有人能够与之抗衡。皇太极猝死后,多尔衮几乎具备了直接登上帝位的条件,但由于皇长子豪格的呼声较高,最终未能如愿。然而,多尔衮依然成为了顺治年间的摄政王,并且在清朝历史上仅有少数几人被封为“叔王”,地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