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共内战期间,彭德怀和国民党将领廖昂有过两次较量,间隔十年,充满了传奇色彩。
廖昂是四川人,黄埔二期毕业生,长期在抗共战争中活跃,但在战场上的表现却不算出色。1936年11月,在红军西征时,彭德怀指挥了山城堡战役,廖昂带领的一个蒋军旅被彭德怀全歼。廖昂作为旅长,只有自己逃脱,结果全旅被歼灭。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廖昂打了败仗,他在官场上的本领却相当高,居然不仅没有降职,反而升职成了中将师长。这种经历真是令人感叹。
十年后,1947年10月,彭德怀再次与廖昂对阵,这一次,他誓言要将廖昂活捉回来。到那时,廖昂已经换装了美式武器,他的部队驻扎在清涧,守卫着胡宗南主力的一侧。清涧是通往延安和西安的交通要道,廖昂的部队在那里修建了坚固的碉堡,沟壕相连,设置了大量障碍,防守非常严密。
10月3日,彭德怀召开了西北野战军前委会,决定进攻清涧。他指示第一、第三纵队发起进攻,安排新四旅和教导旅阻击敌军援军。4日,解放军成功围困了清涧。6日傍晚,攻城部队发起了冲击,直到7日才攻下外围据点。
当廖昂得知彭德怀进攻的消息后,立刻向胡宗南求援。8日,敌将刘戡带领5个半旅的兵力出发增援清涧。9日,他们抵达永坪,离清涧只有一天路程。然而,彭德怀的部队尚未完全清除外围敌军,尤其是城西的笔架山依然在敌人手中。笔架山周围陡峭,攀登难度极大。攻打该山的358旅由于火力不足,数次尝试未能成功。
彭德怀不耐烦了,他打电话给副司令员贺炳炎催促:“赶紧拿下笔架山!”贺炳炎则表示攻击困难,伤亡惨重。两人在电话里争论,最终愤怒地挂了电话。彭德怀立刻带着副参谋长王政柱等人前往前线亲自指挥。站在前沿堑壕中,他目睹了敌人的猛烈火力,尽管余秋里和黄新廷担心安全,劝他撤离,彭德怀坚持不移,直到一梭子子弹击中了他原本站的位置。他笑言:“看来马克思不让我死。”
经过重新部署,358旅终于在10日上午成功夺下了笔架山,彻底清除清涧的外围敌军。此时,彭德怀下令准备总攻:“晚上发起总攻,争取在敌援军到达之前拿下清涧,活捉廖昂。”
总攻发起后,解放军猛烈进攻,连续炸开清涧的东门和北门,并与敌军展开激战。10月11日晨,解放军成功全歼了敌军,廖昂和张新都被俘。
与此同时,刘戡的援军由于解放军的坚强抵抗,已经无法赶到清涧,急忙撤回延安。廖昂被活捉后,十分恐惧,夜夜失眠。彭德怀得知后,亲自找廖昂谈话。廖昂面对面时感到羞愧,他直言抱怨胡宗南指挥不当:“清涧的工事坚固,但胡宗南竟用我一个师和一个旅去守,简直是开玩笑。”
这场两位将领之间的较量,不仅展现了彭德怀的军事智慧,也让廖昂经历了由胜利到失败的强烈反差。这段历史也被中共党史出版社在《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详细记录,成为了畅销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