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他从一个无名小卒一路打拼,最终成为大汉的开国皇帝。在他的成长与征战过程中,充满了许多值得思考的故事,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之一,就是他为何杀了救过自己的丁公,却封了曾背叛自己的雍齿。
先来看雍齿。雍齿曾经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背叛他。《史记》记载,当时刘邦攻打丰县遇到阻力,病情加重,而雍齿守丰县,本来不想跟随刘邦,对刘邦颇有轻视。一旦魏国周市提出投降丰县可封侯的诱惑,雍齿便选择投降,直接给刘邦制造了麻烦。此后,雍齿又加入赵王的阵营投降刘邦,成为刘邦手下的一员。在楚汉相争中,刘邦自然对雍齿心存芥蒂,但当天下大定、封赏功臣时,刘邦仍然封了雍齿。封雍齿有两个作用:一是安抚众将,展示即便是自己最不喜欢的人也能得到封赏,从而稳定大局;二是显示权力的威严,让功臣们明白,忠与不忠必须有明确界限。
再来看丁公。丁公曾追击刘邦,差一点就能擒获他,但最终放了刘邦一马。这一行为在当时看似是救了刘邦,但从刘邦的角度,却被视为不忠。丁公未能完全效忠于项羽或刘邦,使刘邦认为他“吃里扒外”,缺乏可靠性。虽然《史记》对当时的细节记载不多,但可以推测,丁公可能在后来试图以当年“放刘邦一马”的功绩要求回报,或者只是被视作潜在威胁。于是,刘邦最终选择杀掉丁公,以警示其他臣子,同时安抚鲁地和江东地区的父老乡亲,显示皇权不可违逆。
这里体现出的其实是帝王的思维逻辑:对皇帝来说,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曾经做过什么,而是看他在当前局势下是否有用。雍齿虽曾背叛,但此刻有利用价值,所以被封;丁公虽然救了刘邦,却可能成为隐患或不忠之人,所以被杀。
这种逻辑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三国时期,曹丕重用投降的孟达,却不放过因战败而被俘的于禁;刘备对待许靖的态度也类似,开始不重用他,因为其行为当下无大作用,但后来认为有利用价值,又予以重用。
总结来看,帝王用人讲究的核心就是“有用与无用”。封官或杀人,都与对自己是否有利密切相关,而非简单的恩怨情感。刘邦杀丁公、封雍齿,正是这种“以用论人、以利治天下”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