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汉字起源于中国、韩国喜欢偷中国文化,但偏偏韩国不知道,不然也不会到了现在,还有韩国人在质疑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
外国一知名网站上,有韩国网友提出质疑,为什么中国一直不承认汉字是他们韩国人发明的,明明有历史铁证做证明,但中国就是不信,此话一出各国网友瞬间炸开了锅,果然在骂韩国“小偷”方面,大家是出奇的团结,那么问题来了,韩国怎么总偷中国文化?
山寨这事会上瘾
网络上隔三差五的热闹,很多都绕不开我们的邻居韩国,他们总是喜欢把中国的东西占为己有,稍不注意就都成了“韩国发明”,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汉字。
2024年2月初,在韩国某电视节目中,韩国作家发表逆天言论,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这是有事实依据的,因为最早出现的汉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而殷商又是由东夷族创建的,而现在的东夷族只有韩国人和日本人,所以汉字其实是由韩国人发明的。
时隔一年后的现在,韩国网友又出来作妖了,有韩网友称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这已经是铁证了,为什么中国人还是不承认,反而还一直称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
此话一出世界各地网友都炸开了锅,其实一个高赞的回复是“山东人到底往白菜里加了什么”,能让韩国人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已经不是韩国第一次碰瓷中国了,只要中国有的东西,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他们总想蹭上一蹭,结果每次都被骂的灰头土脸,但他们就是不改。
就像之前韩国仁川那边刚说要建个新地标,叫“奥库鲁斯塔”,图纸一放出来中国网友们都乐了。
这塔怎么看都眼熟,活脱脱就是广州“小蛮腰”的翻版,只不过我们那个有600米高,他们这个规划才140米,感觉像是开了个微缩滤镜。
但韩国的设计师当然不认,他坚称灵感源于自家的八尾岛灯塔,可这回避的态度大家早就见怪不怪了,因为这股熟悉的感觉,早就从地标建筑蔓延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城市天际线上的“撞脸”似乎成了一种模式,除了那个迷你版的“小蛮腰”,还有港区那个叫K-ube的文化馆,LED巨幕上的广告内容跟重庆观音桥那边放的简直一模一样。
虽然韩方回应说买了版权,但这种像素级的同步还是让人浮想联翩,更别提他们2030年世博会园区方案里,有个建筑的造型,怎么看都像是我国体育场“鸟巢”的远房亲戚。
而且除了这些物理方面的抄袭,文化领域方面的抄袭更是让他们玩的炉火纯青,他们把我们的端午节经过一番包装,变成了他们的“端午祭”去申遗,被质疑时就故意混淆概念,这种操作让人感觉你在跟他说习俗,他在跟你聊祭奠,总之就是不在一个频道上。
还有平昌冬奥会上,青龙、白虎这些我们老祖宗的图腾符号赫然登场,活字印刷、古琴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也被他们当成自家文化拿去展示。
争议甚至烧到了最根本的地方,中医摇身一变成了“韩医”,中国结被挂上了“韩国结”的名头,就连孔子都有观点认为他是韩国人,这覆盖面之广让中国网友们只能用一句东北话感慨“老厉害了!”
历史是本连环画
面对如潮的质疑,他们拿出的“证据”常常让人啼笑皆非,有韩国网友主张汉字是他们发明的,一个新的理由是在自家古籍里看到了汉字,这逻辑把人看蒙了,有网友神评“这跟把我家的族谱和七龙珠搞混了有什么区别?”
而且据说作为“铁证”的那些古籍,在中国网友看来,可能不过是三十年前的旧书,论证价值约等于零,1994年有本奇书叫《大朝鲜帝国史》,里面的叙事堪称魔幻。
书里说朝鲜民族有八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发源于帕米尔高原,是他们唤醒了沉睡的黄河文明,所以韩国人才是中国人的祖先,你以为这只是民间野史?这本书的内容后来竟然被改编,成了某军校的教材。
与此同时电视剧也没闲着,一部叫《帝王的黎明》的古装剧里,唐太宗李世民愣是被高句丽将领一箭射瞎了眼睛,全然不顾历史学界公认,高句丽是活跃于中国东北的民族,和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根本不是一回事。
当被问及为什么这段辉煌历史没有史料支撑时,书里给出的解释更绝,因为高句丽自己把史书烧了,这逻辑闭环无懈可击。
拧巴的巨人
这一切激进姿态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矛盾心理在作祟,一方面文化基因里处处是无法剥离的中华印记,直到今天韩国人的身份证上还得用汉字来区分同音字,这就是最现实的证明。
他们引以为傲的国民美食泡菜,不仅历史源头在中国三国时期,如今99%的消费量还得依赖从中国山东进口,朝鲜半岛的传统服饰韩服,其发展轨迹深受唐朝和明朝汉服的巨大影响,这是写在历史里的,抹不掉的。
另一方面战后经济的率先腾飞,又催生出一种急于摆脱文化附庸地位的补偿式自大,他们抓住了比中国更早发展的窗口期,在国际上拼命进行文化宣传和包装,他们想把经济上的成功,迅速兑换成文化上的正统和优越,好填补历史留下的心理空缺。
然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一系列操作不仅没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文化自信,反倒是在国际网络上收获了“宇宙第一大国”、“历史发明家”之类的嘲讽外号,让自己的文化重塑之路显得异常尴尬。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