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汉弱民:清朝如何系统性导致华夏落后三百年
迪丽瓦拉
2025-10-27 15:32:41
0

今天我们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中国近代的落后是明清共同的责任”。

这种说法常常模糊了关键点,但如果我们仔细看历史,就会发现“责任均摊”的结论,严重忽略了一个事实:

清朝作为统治族群,和被统治的主体民族之间,利益并不一致。它的政策出发点有它自己的特殊逻辑。

通过这个话题,我们要讨论的,正是清朝一系列政策怎样一步步导致华夏的落后。

理解一个朝廷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如何有意压制社会活力和教育科技,这对我们今天如何释放社会创造力,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参考。

在华夏历史上,明朝中后期民众的识字率和科技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峰。

但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维护少数族群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防汉弱民”的政策,改变了华夏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

为什么清朝——特别是乾隆时期,要走相反的路,严格压制民间教育和科技传播?

首先从统治安全来考虑这件事。

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说,他们的合法性一直让人怀疑。

一个土地广阔、人口很多,而且文明高度发达、组织能力很强的汉民族,是他们统治的潜在危险。

所以,清朝统治的根本想法,不是要让国家变得强大和进步,而是要保证满族的统治不会被动摇。

任何可能让汉族人更有组织能力、思想更活跃的事情,都被看作是对统治的威胁。

因此,不管清朝的一些政策在今天看来多么不合理,你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从关外来的入侵者,一直在努力维持一种“强干弱枝”、保证“主子”永远压在“奴才”之上的秩序。

而除此之外,还有现实层面的系统性操作,这也是清朝政策如此决绝的原因——在这个层面,清朝的统治者们有着清晰的布局:

首先是压制教育,降低民众识字率与组织潜力。

在这个问题上,清朝的做法与明朝形成了鲜明对比。

明朝时期,官府不仅允许民间办学,还通过补贴支持私塾发展。

洪武八年诏令全国设立具有强制性与普及性的社学制度,“每五十户一社,立社学一所”。

这种普及性教育,是明朝市井小说蓬勃发展的基础。

然而,清朝(尤其是乾隆朝)则严禁民间私自开设私塾,违者甚至可能被处以及刑。这一政策直接掐断了底层民众经济可行的受教育渠道。

此外,清朝的“冷藉”规则,即祖上三代未有功名者不能正常参加科举,无异于给寒门学子设置了制度天花板。

说的再直观一点,这好比一个公司的新管理层,不仅取消了普惠的员工技能培训,还规定父母不是高管的员工不得晋升。

而如果以上只是通过制度设计来制约阶级流动,那么清朝还有基于思想与文化控制的第二层考虑:系统性销毁知识成果与禁锢思想。

一般来说,一个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其知识的积累与思想的创新。而清朝统治者,对此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明朝灭亡以后,思想界活跃,大儒辈出。但清朝通过大兴文字狱,使得知识分子噤若寒蝉。

更严重的是,清廷焚烧、禁毁了大量科技类书籍。

光乾隆时期,借修《四库全书》就销毁“禁书”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史载“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在这种策略下,《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被边缘化或不再刊行;《甘石星经》遭查禁。这直接导致大量实用技术知识传承中断。

而除了这两条原因,清朝还有第三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严格限制外部知识输入与内部科技转化。

清朝统治者并非不知道外部世界的科技进步。

康雍乾三帝和欧洲王室有直接联系,故宫保有大量西方科技仪器,康熙本人精通西方火器与机械,宫廷还组织翻译了西方科学书籍。

但问题是,这些知识被严格控制在宫廷和少数精英阶级,严禁向民间普及。

直到清末,清廷仍在查禁《海国图志》。所谓“闭关锁国”,实为巩固统治而刻意封闭百姓接触外部信息。

清朝的统治者非常清楚,一旦民间的科技发展起来,汉族人就会再次强大。终满清一朝,其核心要务就是防止汉族人做大。

看过这三个方面的论据以后,你是不是也觉得清朝的落后有其必然性?

然而,总有一种论调,试图将责任推给更早的明朝,或者归咎于所谓的“秦制”。

这种论调的话术之中有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日本。

日本开国晚于清朝遭遇鸦片战争。然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为列强,并在甲午战争中把清朝打得一败涂地。

华夏要避免近代的耻辱,需要头一个工业变革吗?根本不需要! 事实证明,追赶工业变革并无不可逾越的技术壁垒。

清朝的问题是为了统治,严格制约汉族人的基础教育,隔绝外部信息,面对外敌也不敢做民族主义动员。这才是其反动之处。

摆脱满清之后,从清帝逊位到抗美援朝,不到四十年;到我们首颗原子弹爆炸,也才五十多年。

这充分证明了,一旦摆脱清朝那种反动的统治逻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便能迅速迸发。

关于清朝责任的争论,其实超越了简单的“落后”与否。

柳宗元认为秦亡“失之于政”。

而清朝的“政”,其核心目标并非国家的富强与百姓的开化,而是爱新觉罗家族和八旗集团统治的永固。

为此,它不惜以压制整个国家和主体民族的活力为代价。

God没有制造一种完善的好制度放在那里让人类发现,而只有一些有漏洞的工具包供人类酌情选取。

但若使用工具包的人,其目的本身就不是建造大厦,而只是搭建一个仅供自己容身的、风雨飘摇的窝棚,那么再好的工具包,也是徒然。

最后再说回那个常见的类比。

很多人有一个诡辩的话术,那就是明朝开始,华夏一些技术就落后于西方了,所以责任在明朝。

但这些人其实是巧妙地把“华夏可以避免遭受的耻辱”偷换为“华夏要头一个工业变革,要做到各方面优于西方”。

明朝灭亡于1644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是1765年。把落后怪到一个灭亡百年的王朝身上?

为什么要拉上明?明是明,清是清。圣祖爷名言“勿为汉、蒙所学”,其防备之心,跃然纸上。

所以,不是封建社会不能学,也不是学了就会动摇统治,而是清朝不让八旗以外的人学。

很多时候,那些看起来复杂的历史大问题,最后都会回归到一个简单的核心:是谁,为了什么目的,在统治这个国家?

古今皆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宋... 幽云十六州,也叫燕云十六州,是北宋一直梦寐以求想要收回的土地,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幽云十六...
原创 这... 军队的组建与构成 怯薛军,成吉思汗的直属禁卫军,以其卓越的战斗力和无畏精神,成为蒙古帝国最精锐的部队...
原创 明... 十三陵一直以来充满了谜团,许多人对于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它似乎有许多未解的秘密,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
原创 落...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公元1180年,在怯绿连河的源头不尔罕山,铁木真20岁的新婚妻子孛尔帖...
原创 崇... 宋代的中央集权和加强皇权的政策在历史课本中有过明确记载。宋朝采取了禁军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控...
原创 晚... 相机快门一按,时间就凝固了,历史也似乎停滞了。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今天我将为大家展示一组拍摄于晚清时...
原创 隋... 清代历史学家赵翼曾对隋朝的建立做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评价:“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的确,隋朝...
原创 北... 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常被誉为“十一世纪中国的改革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
原创 同... 前言 帝王一生,命运千差万别。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已逝,依然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连地府的阎...
原创 清...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领土广阔,达到了1316万平方公里。然而,由于清政府选择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国家...
原创 明... 明朝初年,朱元璋参照隋唐的“府兵制”,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实施了一项重大军事改革,建立了卫所制度...
原创 陈...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能从一个小混混一跃而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离不开许多英杰的帮助,而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原创 夷... 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战役,刘备与陆逊的对决让蜀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场败战不仅导致蜀汉损失...
原创 卧... “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得天下”,这是古人对刘备的忠告,但即便刘备得到了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的...
原创 年... 班超,东汉时期的英雄人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历史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赞誉的名将之一。他的生平充...
原创 官... 前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最为决定性的战役之一,曹操凭借少数兵力打败了袁绍,重创了袁氏集团,牢牢巩...
原创 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提到宦官干政,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明朝,比如魏忠贤、王振、刘瑾等人。然而,若与...
原创 同... 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中,防守方和进攻方的力量对比不同,最终结果也自然不同。 西汉时期,梁王刘武是汉景帝...
原创 东... 在东汉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并不是东汉末年,而是公元106年到公元121年这段时间。与东汉末年的动荡不...
原创 为... 在我阅读魏晋南北朝历史,特别是十六国时期的混乱时,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痛惜。历史书中,短短的一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