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中国近代的落后是明清共同的责任”。
这种说法常常模糊了关键点,但如果我们仔细看历史,就会发现“责任均摊”的结论,严重忽略了一个事实:
清朝作为统治族群,和被统治的主体民族之间,利益并不一致。它的政策出发点有它自己的特殊逻辑。
通过这个话题,我们要讨论的,正是清朝一系列政策怎样一步步导致华夏的落后。
理解一个朝廷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如何有意压制社会活力和教育科技,这对我们今天如何释放社会创造力,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参考。
在华夏历史上,明朝中后期民众的识字率和科技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峰。
但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维护少数族群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防汉弱民”的政策,改变了华夏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
为什么清朝——特别是乾隆时期,要走相反的路,严格压制民间教育和科技传播?
首先从统治安全来考虑这件事。
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说,他们的合法性一直让人怀疑。
一个土地广阔、人口很多,而且文明高度发达、组织能力很强的汉民族,是他们统治的潜在危险。
所以,清朝统治的根本想法,不是要让国家变得强大和进步,而是要保证满族的统治不会被动摇。
任何可能让汉族人更有组织能力、思想更活跃的事情,都被看作是对统治的威胁。
因此,不管清朝的一些政策在今天看来多么不合理,你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从关外来的入侵者,一直在努力维持一种“强干弱枝”、保证“主子”永远压在“奴才”之上的秩序。
而除此之外,还有现实层面的系统性操作,这也是清朝政策如此决绝的原因——在这个层面,清朝的统治者们有着清晰的布局:
首先是压制教育,降低民众识字率与组织潜力。
在这个问题上,清朝的做法与明朝形成了鲜明对比。
明朝时期,官府不仅允许民间办学,还通过补贴支持私塾发展。
洪武八年诏令全国设立具有强制性与普及性的社学制度,“每五十户一社,立社学一所”。
这种普及性教育,是明朝市井小说蓬勃发展的基础。
然而,清朝(尤其是乾隆朝)则严禁民间私自开设私塾,违者甚至可能被处以及刑。这一政策直接掐断了底层民众经济可行的受教育渠道。
此外,清朝的“冷藉”规则,即祖上三代未有功名者不能正常参加科举,无异于给寒门学子设置了制度天花板。
说的再直观一点,这好比一个公司的新管理层,不仅取消了普惠的员工技能培训,还规定父母不是高管的员工不得晋升。
而如果以上只是通过制度设计来制约阶级流动,那么清朝还有基于思想与文化控制的第二层考虑:系统性销毁知识成果与禁锢思想。
一般来说,一个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其知识的积累与思想的创新。而清朝统治者,对此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明朝灭亡以后,思想界活跃,大儒辈出。但清朝通过大兴文字狱,使得知识分子噤若寒蝉。
更严重的是,清廷焚烧、禁毁了大量科技类书籍。
光乾隆时期,借修《四库全书》就销毁“禁书”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史载“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在这种策略下,《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被边缘化或不再刊行;《甘石星经》遭查禁。这直接导致大量实用技术知识传承中断。
而除了这两条原因,清朝还有第三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严格限制外部知识输入与内部科技转化。
清朝统治者并非不知道外部世界的科技进步。
康雍乾三帝和欧洲王室有直接联系,故宫保有大量西方科技仪器,康熙本人精通西方火器与机械,宫廷还组织翻译了西方科学书籍。
但问题是,这些知识被严格控制在宫廷和少数精英阶级,严禁向民间普及。
直到清末,清廷仍在查禁《海国图志》。所谓“闭关锁国”,实为巩固统治而刻意封闭百姓接触外部信息。
清朝的统治者非常清楚,一旦民间的科技发展起来,汉族人就会再次强大。终满清一朝,其核心要务就是防止汉族人做大。
看过这三个方面的论据以后,你是不是也觉得清朝的落后有其必然性?
然而,总有一种论调,试图将责任推给更早的明朝,或者归咎于所谓的“秦制”。
这种论调的话术之中有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日本。
日本开国晚于清朝遭遇鸦片战争。然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为列强,并在甲午战争中把清朝打得一败涂地。
华夏要避免近代的耻辱,需要头一个工业变革吗?根本不需要! 事实证明,追赶工业变革并无不可逾越的技术壁垒。
清朝的问题是为了统治,严格制约汉族人的基础教育,隔绝外部信息,面对外敌也不敢做民族主义动员。这才是其反动之处。
摆脱满清之后,从清帝逊位到抗美援朝,不到四十年;到我们首颗原子弹爆炸,也才五十多年。
这充分证明了,一旦摆脱清朝那种反动的统治逻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便能迅速迸发。
关于清朝责任的争论,其实超越了简单的“落后”与否。
柳宗元认为秦亡“失之于政”。
而清朝的“政”,其核心目标并非国家的富强与百姓的开化,而是爱新觉罗家族和八旗集团统治的永固。
为此,它不惜以压制整个国家和主体民族的活力为代价。
God没有制造一种完善的好制度放在那里让人类发现,而只有一些有漏洞的工具包供人类酌情选取。
但若使用工具包的人,其目的本身就不是建造大厦,而只是搭建一个仅供自己容身的、风雨飘摇的窝棚,那么再好的工具包,也是徒然。
最后再说回那个常见的类比。
很多人有一个诡辩的话术,那就是明朝开始,华夏一些技术就落后于西方了,所以责任在明朝。
但这些人其实是巧妙地把“华夏可以避免遭受的耻辱”偷换为“华夏要头一个工业变革,要做到各方面优于西方”。
明朝灭亡于1644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是1765年。把落后怪到一个灭亡百年的王朝身上?
为什么要拉上明?明是明,清是清。圣祖爷名言“勿为汉、蒙所学”,其防备之心,跃然纸上。
所以,不是封建社会不能学,也不是学了就会动摇统治,而是清朝不让八旗以外的人学。
很多时候,那些看起来复杂的历史大问题,最后都会回归到一个简单的核心:是谁,为了什么目的,在统治这个国家?
古今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