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中,防守方和进攻方的力量对比不同,最终结果也自然不同。
西汉时期,梁王刘武是汉景帝刘启的弟弟,年轻气盛且雄心勃勃,梁国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汉景帝在进行削弱王国权力的措施之前,就已经预见到可能会发生动乱,因此特别关注梁王的防备工作。他不仅为梁国准备了足够的兵力,还把一部分精锐的重装骑兵调拨给梁国。梁王也没有懈怠,积极训练士兵、加固城池,准备应对可能的攻击。
此外,汉景帝还特别安排了前线将领全权指挥,不干预具体战事,允许梁王根据实际战局灵活应变。
与此相比,唐朝时的高仙芝和封常清,虽然是知名的猛将,但他们面对的洛阳局势却相对困难。当时洛阳一带由于长时间没有受到战乱威胁,兵力和军事设施都显得较为松懈。虽然唐朝在鼎盛时期,但强大的军队大多部署在边疆,洛阳的兵力显得捉襟见肘。高仙芝和封常清手中并没有足够的精锐部队,且新兵训练不足,战斗力较弱。更糟糕的是,他们虽然是有经验的将领,却受到了皇帝的遥控指挥,甚至有太监被派去监督他们的行动,这让他们在实际指挥上大受限制,难以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再看汉朝的七国之乱,虽然七个国家联合起来反抗朝廷,看似气势浩大,实际上能够真正作战的只有吴军和楚军。尽管叛军的数量不少,但由于他们大多是临时招募的士兵,缺乏长时间的训练,战斗力并不强。七国之乱更多是由于逼迫和临时冲动所致,并非经过充分准备。因此,这场起义缺乏统一的目标和良好的内部分工,遇到挫折后很容易爆发内乱。
相比之下,安禄山则不同。他作为三镇节度使,早已怀有反叛之心,而且在准备上做得相当充分。他行动主动、先发制人,成功地让朝廷措手不及,从而在起义初期占据了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