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借用回纥兵和吴三桂借用满清兵的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失去了两京,唐朝的最高领导层被迫逃亡,但中央政府的权威依然没有受到重大挑战,除了叛军外,各地的军队依然服从中央政府的调遣。而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明朝的局势却截然不同。明朝的最高领导层并没有选择逃亡,崇祯皇帝自杀,大多数官员也未能逃出,因此明朝的最高领导层几乎被一网打尽。 崇祯死后,明朝的剩余力量陷入混乱,南方形成了多个自称为“正统”的南明政权。这些政权彼此之间并不统一,经常爆发冲突。此时,明朝的余力已经没有了统一的指挥系统,地方势力各自为政,无法有效协调。 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和号召力不同,直接影响了各地抵抗力量的组织与凝聚力。唐朝借兵是由皇帝亲自向回纥借兵,是朝廷在统一的指挥下借兵,并且已承诺支付“报酬”。因此,回纥的兵力听从唐朝的指挥,形成了统一的抗敌力量。 但吴三桂借兵的情况不同。吴三桂并非代表整个朝廷借兵,而是个人向清朝借兵,具体来说是向清朝借用八旗军。借来的八旗兵队是一个独立的军队,吴三桂并不能完全指挥这些部队,甚至反而处于受清朝指挥的地位。 唐肃宗向回纥借兵时,仅借用了4000兵力,这在唐朝的庞大军队中并不算主力,容易被中央控制。相比之下,吴三桂借用的清朝八旗兵则数量庞大,远远超过吴三桂自己控制的兵力,导致他完全无法掌控这些兵力。 回纥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虽然具备一定的战斗力,但综合实力较为有限,而且并没有做好全面入侵唐朝的准备。而清朝则不同,既有游牧民族的优势,又具备渔猎和农耕等多种经济特点,且在入关之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适应中原地区的治理方法,做好了替代明朝的准备。 回纥出兵是为了获得报酬,也就是唐肃宗承诺的劫掠权。而清朝出兵则是为了替代明朝,吴三桂借用八旗军,实际上是将自己引入了“狼窝”,为清朝的入主中原铺平了道路。两者借兵的背景和目的不同,导致了完全不同的历史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