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第一王朝的历史,传统的史书通常认为是夏朝。然而,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历史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根据《史记》的记载,夏朝大约起始于公元前2000年,结束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夏朝的早期都城遗址,现今最流行的说法是在郑州新密的新砦遗址。夏朝中期以后,迁都至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然而,现代考古发现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历史。因为在夏朝同一时期,考古学者至少找到了三个其他强大的政权。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夏朝仅仅在中原地区建立了王朝,而在其他地区,还有其他强大的政权存在? 首先,陶寺政权。陶寺遗址位于山西临汾襄汾,是一个具有完整礼仪制度的王权都城,可能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尧都平阳”。这个遗址的面积高达300万平方米,周围还分布着至少75个陶寺类型的遗址,面积大多数超过10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是周家庄遗址,它作为陶寺的防卫城,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通过现代碳十四检测,发现陶寺遗址的王权都城起源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终结于公元前1900年。也就是说,陶寺政权的历史比夏朝早,可能就是史书中所提到的虞朝,这个政权与夏朝共存了大约100年。需要注意的是,陶寺遗址的面积比新砦遗址大得多,后者的面积不到100万平方米,这似乎说明夏朝早期的政权实力,可能并不如陶寺政权强大。尽管通过都城面积来判断政权的实力并不科学,但都城的大小至少可以反映政权的组织能力和生产力水平。 其次,石峁政权。石峁遗址位于陕西榆林神木,面积达到425万平方米,是一座史前的石筑巨城。如此庞大的面积和成熟的礼仪制度,表明石峁背后必定是一个强大的政权,统治着广阔的地域。现代学者猜测,石峁的统治者可能与黄帝部族有关。最近的DNA检测表明,石峁遗址的先民是中国本土的祖先,而不是外来民族,且与陶寺遗址的母系有紧密关系。因此,有学者推测,石峁的势力可能曾攻击陶寺的早期政权,并掠夺了大量陶寺女性。此外,石峁遗址还发现了与浙江良渚文化相关的因素,进一步推测,良渚的部分先民可能北上迁至石峁。根据现代碳十四检测,石峁遗址大约起源于公元前2300年,终结于公元前1800年,意味着它的历史同样早于夏朝,且与夏朝存在约200年的重叠期。 第三,夏家店下层政权。红山文化发源于中国东北的西南部,大约起始于6000年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内蒙古赤峰的红山遗址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在红山文化的后期,大约5300年前,进入了“古国”阶段。位于内蒙古赤峰松山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是红山文化的延续,且这个文化的青铜器和礼仪制度已高度发达,显现出强大的王权统治。特别是在英金河沿岸,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链条式石磊城堡带”,这些城堡如同长城般连成一片,显示出其极强的防御功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指出,夏家店下层政权并非简单的早期城邦,而是凌驾于若干早期国家之上的“方国”,是一个曾经盛极一时、能够与夏王国平起平坐的大国,可能就是商代文献中提到的“燕亳”地区。更重要的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约始于公元前2000年,结束于公元前1500年,正好与夏朝同时存在,甚至还与商朝共存了百年之久。 最后,关于本文的讨论,有几个要点值得注意。首先,现代人理解的“王朝”概念,通常指的是大一统的政权,但我们不能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上古时期的政权。中国地大物博,夏朝与同时期存在其他王朝的情况并不罕见。可能是由于夏朝位于中原地区,所以最终流传下来,而其他地区的政权要么没能被历史记录下来,要么被记录了但未被识别。其次,与西方历史中的一些王朝,如古埃及等相比,石峁和陶寺等政权在有效疆域和人口等方面相差无几。但在西方的叙事中,这些政权被视为王朝,而中国的同类政权则要求能统治多个区域才算是王朝。第三,若以狭义的王朝标准来审视,考古学已经证明,夏朝之前就有强大的政权存在,比如石峁、陶寺、山东陵阳河遗址(出土了广泛分布于山东的“日月山”符号)、以及浙江的良渚文化遗址等。因此,夏朝是否能被称为“中国第一王朝”存在疑问。第四,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石峁和陶寺文化的元素,而陶寺遗址的衰落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900年,石峁遗址则在公元前1800年衰亡。两个遗址的衰亡与夏政权的迁都是否有关系?这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