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现象逐渐兴起,一些思想家开宗立派,传播各自的学说。他们的作品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后世称之为“诸子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百姓生活艰难。各个诸侯国之间常年打仗,争夺的只是土地和人口,并没有为了仁义而开战。即使孔子四处游说,推广自己的“仁”的学说,也没有得到各国君主的接纳。他的学说始终未能实现,反而像一个失意的流浪者,四处奔波,未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俗话说,“春秋无义战”,其实战国时期也没有义战,战争的根本目的还是争夺利益。这种情况下,不仅老百姓失去了理想和信念,许多贵族也在不断的战争中看到了自己地位的动摇,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在这种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思想家纷纷出现在民间,提出各种各样的学说,广收门徒,传播自己的思想。民众和部分贵族纷纷追随这些思想家,信仰他们的学说。孔子虽四处游说,渴望借助权贵的支持来传播自己的学说,但总是碰壁,屡次受挫。与他同时代的孟子,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发扬了仁义精神,最终成为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道家思想则更为超脱世俗,具有独特的自然观和人生哲理,仍然拥有广泛的支持者。
由于战国时期的诸侯忙于征战,思想上的控制相对松散,这为新思想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正是这样,许多哲学家出现在这个时期,试图为人民指引方向,虽然很多思想偏激、有局限性,但至少有了能够引导人们思考的领路人。在战乱中失去理想的人们,渴望找到一束希望的光,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如果没有思想家提供的指引,人们可能会陷入绝望,无法自拔。思想界的繁荣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动荡,百家争鸣本是件好事,能够促进思想的多样性和交流,但现实却十分残酷。战乱导致了大量的死伤,民众流离失所,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尽管许多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学说,并带领人们探索人生和存在的意义,但其中也有些思想家提出的理念过于激进,难以兼容其他学派的观点,往往走向了独立发展,甚至互相对立。思想家需要保持独特性,这样才能够发展自己的学派,广收门徒并获得支持。如果一个学派过于被同化或融合,就可能被其他学派吞并,失去自己的特色。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门户之见”也早已出现。 在当时,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较为松懈,许多思想家得以提出自己的学说,并广泛传播。然而,随着后来的统一,思想控制逐渐加强,尤其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只有有利于维护统治的思想才会被接受,思想家的言论也只能为皇帝服务。比如,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是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改造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帝的统治。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长期征战,思想家们的思想较为自由,提出的学说可以广泛传播。越是这种思想自由,越能激发人们探索世界的勇气,给人民带来一定的信念和希望,远比日复一日的战乱、死亡和焦虑更能激励人前行。思想家们如果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保持独特性,不能与其他学派的思想雷同。争论、说服甚至互相诋毁,往往能促进思想的繁荣和发展。固步自封只会让学派陷入停滞,无法进步。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贵族都有读书的习惯,而普通百姓则大多是农民,无法接触到书本的知识,往往处于权贵的思想控制之下。诸侯养士的风气盛行,很多民间读书人依靠诸侯的支持谋生,成为他们的门客,为诸侯出谋划策,立功后才得到封赏。正如俗话所说,“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民间的读书人若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提出自己的学说,哪怕是偏激的思想,也要保持独特性。他们不仅要为诸侯提供学说,也要面向普通百姓,传播自己的理念,依此安身立命。如果学说不能为人所接受,读书人就只能成为空谈的典范,无法有所成就。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依赖权贵。如果权贵拒绝他们,他们就要依靠广泛的门徒来传播思想,与其他学派展开辩论,这样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影响力,甚至在争论中强化自己学说的优势,也能借此打响名声,获得更多支持,类似于做了一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