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中国历史上,“高宗”这个庙号,从宋朝的高宗赵构之后,再也没有其他皇帝使用过?“高宗”这个称号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
在古代,给皇帝上庙号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通常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一般来说,能被称作“高宗”的皇帝,都是那些德高望重、对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既然“高宗”这个庙号如此威风,为何从宋高宗之后,便没有再有人使用呢? “高宗”这个庙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当时,第一位被授予“高宗”庙号的皇帝是商朝的武丁。武丁是一个极为出色的君主,他在位期间通过任用贤能之人、整顿内政,使得商朝达到了鼎盛的状态,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由于他的卓越贡献,后人将他称为“高宗”,并将这个称号与“中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商高宗武丁成为庙号中最具荣誉的代表,象征着“中兴之主”的极高荣誉。 然而,历史常常充满变数。到了西汉时期,第二位使用“高宗”庙号的汉元帝,其境遇却完全不同。虽然汉元帝也是一位主张儒家治国的皇帝,但他的统治却让西汉的国力逐渐下滑。性格文弱、仁慈的他,在面对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斗争时显得无力应对。尽管他被赋予了“高宗”这个庙号,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并不高,甚至到了东汉时期,汉元帝的庙号被直接废除了。在东汉人的眼中,汉元帝并不配拥有如此崇高的称号。 “高宗”这个庙号的盛名真正回归,是在唐朝的李治身上。唐高宗李治虽然在家庭问题上让人感到头疼,尤其是武则天的上位使他显得有些软弱,但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国土继续扩张,国力依然强盛,因此他依然配得上“高宗”这个称号。李治的功绩使得“高宗”这一称号,在唐朝之后仍然被视为一项极高的荣誉。 但问题出现在宋朝。宋高宗赵构是一位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宋徽宗的第九子,战乱中幸运逃脱,靖康之耻后南渡,建立了南宋,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起初,他似乎勉强符合“中兴之主”的条件。然而,赵构的统治却以屈辱的对金政策著称。他选择了向金国妥协,不仅主动称臣纳贡,还签下了一系列割地赔款的协议。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他的做法让南宋失去了彻底恢复北方失地的机会。 赵构的统治风格非常矛盾,他一方面建立了南宋并维持了江南的稳定,另一方面又对金国卑躬屈膝,甚至在岳飞等忠臣抗金的努力下,仍然选择处决这些忠将以求苟安。因此,在赵构去世后,关于他庙号的争论成了宋朝大臣们讨论的焦点。 最初,有人提议将赵构的庙号定为“世祖”,因为他在南宋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复兴作用。然而,这一提议被立即反对。反对者认为,“世祖”这个庙号应当属于那些真正复兴王朝的皇帝,比如汉世祖刘秀,他复兴了汉室。而赵构的“复兴”,与其说是中兴,不如说是屈辱的妥协。而且,宋高宗的上位是否意味着影射他的父亲宋徽宗和哥哥宋钦宗是傀儡呢?这个问题让许多人难以接受。 于是,大臣们退而求其次,提议用“世宗”作为庙号。但可惜,“世宗”这个庙号有些不吉利。因为在赵构之前,后周的周世宗柴荣刚使用过这个庙号,而柴荣去世不到一年,周朝就被赵家取代了。给赵构使用“世宗”庙号,岂不是暗示宋高宗也将步入柴荣的后尘吗? 最终,礼部提出了“高宗”这一庙号。礼部大臣们的解释看似有理有据,他们引用了“尧之四德”的说法,认为赵构的品德与尧帝相近,符合“高宗”的标准。并且,《说文解字》中的“尧者,高也”也为“高宗”提供了字面上的合理性。最终,这个解释被采纳,赵构的庙号被定为“高宗”。 然而,宋高宗赵构之后,这个庙号似乎再也不受青睐。南宋之后的元朝和明朝,尽管历代皇帝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庙号,但没有一位皇帝再愿意使用“高宗”这一称号。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首先,赵构虽然是南宋的开国皇帝,保住了半壁江山,但他对金国的屈辱政策使得后人对他评价不高。特别是北方失地无法收复的情况下,赵构的妥协和放弃成了南宋历史上的一大遗憾。与真正的“中兴之主”相比,赵构的贡献显得苍白无力。后来的皇帝显然不希望自己的庙号与这样的前人产生关联。 其次,“高宗”这个庙号本身有较高的期望,意味着皇帝不仅要守成,还要有所建树。赵构的庙号虽然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他未能完全实现“高宗”所代表的复兴之功。后来的皇帝们显然更加谨慎,担心自己的功业与“高宗”庙号不相符,甚至被后世批评为“借用了不该用的庙号”。最具讽刺意义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也被授予了“高宗”庙号。乾隆自视甚高,声称自己是“十全老人”,功绩卓著。但有趣的是,乾隆晚年贪恋权力,长期霸占太上皇之位,让他的儿子嘉庆帝一直受制于他。乾隆去世后,嘉庆急不可耐地给父亲上庙号,选择的正是“高宗”。这不禁让人怀疑,嘉庆在给父亲选庙号时,是否有意借赵构之事讽刺,暗示乾隆晚期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