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法裔英国学者拉克伯里在其著作《中国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中国人种西来说”。他认为公元前2282年,古代两河流域的国王黄帝率领他的人民来到中国,这一事件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础。拉克伯里提出的理由之一是,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一样,都有“二十四节气”这一独特的时间划分方式。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起源,过去网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认为它源自苏美尔文明,有的认为起源于古希腊,甚至有人说它来源于古埃及。除了二十四节气,许多其他文化元素的起源也被认为来自这些文明,比如“二分二至”。总的来说,这些先进、精美的文化成就被认为不可能源于中国,而是源自苏美尔、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 但问题在于,二十四节气这一制度只有中国的气候特征与其完全吻合,它并不符合地中海地区的气候条件。因此,苏美尔、古埃及等文明不可能发明“二分二至”或者“二十四节气”。难道这些地区的气候能影响自然规律的形成吗? 事实上,仅从气候特征上来看,已经可以证明“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然而,有些人依然提出质疑,认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可能是在苏美尔的影响下发展出来的,或者最初的起源还是在苏美尔等地。接下来,我们从考古学的角度来探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实际上它完全是源自中国的。 首先,6500年前已有四个节气 西方历史中描述苏美尔天文历法非常发达,几乎让人无法想象。但从考古实据来看,苏美尔的天文历法并没有那么早,其天文起源距今只有5000年左右。而中国的天文历法则出现得更早。例如,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龙虎墓群,出土的文物可以追溯到6500年前。龙虎墓群由四座墓组成,墓地的排列呈现出一幅“骑神兽升天图”,四座古墓沿子午线方向排列,每座古墓之间的间隔大约为25米。 这些墓的两侧分别是青龙和白虎,它们代表了青龙星象和白虎星象,显示出当时已经划分出了“二十八星宿”和“四灵”。墓中还有三具少年尸骨,墓主的脚下还发现了“北斗”星象。最南边的一座墓中还埋有一具少年尸骨,而且北斗斗柄部分用的是这位少年的腿骨。 从考古学的资料和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四个少年代表了古人认为掌管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的“分至四神”。至于为什么夏至神被安葬在最南边的墓中,这是因为在古人眼中,北方象征地,南方象征天,因此天国应该位于南方,而墓主升天时不应受到任何阻碍。所以夏至神被安放在最南端的墓地,体现了古代对夏至的特殊尊重。因此,《尚书》中特别提到“敬致”夏至,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夏至神在固定的节令安排中有不同的安置。 通过西水坡龙虎墓群的出土资料,可以确认,6500年前中国已经有了“二分二至”这四个节气,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最初只有四个。这些节气划分了四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后来的“二十四节气”打下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确定“二分二至”的方法是使用“立表测影”,即根据正午日影的长短来判断节气:夏至时影最短,冬至时影最长。这与苏美尔的天文技术不同,苏美尔并没有采用“立表测影”的测时方法,因此即使他们的天文技术有所发展,方法上也和中国的做法有很大差异。 其次,4000年前已有20个节气 到了距今6000年左右,中国的农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5000年之后,农业战争愈演愈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黄帝与蚩尤的战争,这场战争反映出农业发展中土地资源的争夺。这个时期的考古发掘显示,数百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也表明,农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展。 农业的发展需要更精确的时间管理,这也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因此,考古学家发现,在距今约4000年时,原本的四个节气被进一步细化为二十个节气。这一变化正反映了中国农业对更加精细时间划分的需求。 20个节气的出现,在上世纪的山西临汾襄汾“陶寺遗址”中得到了证实。该遗址与尧舜时代相符,出土了一根圭尺和一个观象台。圭尺的用途是“立表测影”,而在陶寺圭尺上,夏至刻度的突出也印证了《尚书》中关于夏至神的特别“敬致”记载。中科院的学者何驽和高江涛等也指出,圭尺和观象台的存在表明,陶寺文化时期的太阳年已经细分为20个节令。 最终,到了周朝时期,古人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将一年划分得更加精细,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因此,从西水坡的四个节气、到陶寺的二十个节气,再到周朝的二十四节气,这一过程是逐步演化和发展的。这一切都证明了二十四节气源于中国,也符合我们对历史和认知的理解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