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具有很强的决断力。然而,他在建立西晋后的十五年才最终决定灭掉东吴,统一整个天下。为什么他在攻打东吴的问题上犹豫了这么久呢?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司马炎要确保西晋的内部稳定。西晋刚刚建立时,内部并不安定,因此司马炎知道,必须先解决国内问题,才能考虑对外作战。尤其是当时,司马昭灭掉蜀汉后,西晋才刚刚建立,而许多蜀汉的旧臣并不愿意轻易臣服西晋。司马炎明白蜀汉的问题,并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局势。他不仅任用了许多原蜀汉的官员来管理朝政,还封了五十多个王和五百多个公侯,这些举措旨在拉拢各方力量,使得西晋社会能够平稳过渡。要实现这些目标,司马炎并不能急于求成,而是需要时间来观察和评估局势的变化,确保西晋在内政上已经稳固,才考虑发动战争。 其次,大臣们对于是否进攻东吴存在分歧。司马炎虽然有意向攻打东吴,但却遭到了朝中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以太尉贾充为首的保守派认为,东吴依靠长江天险,且北方人不擅长水战,再加上鲜卑对西晋的威胁,使得攻打东吴对西晋来说风险巨大。然而,另一部分大臣,如杨祜等,则认为东吴的孙皓残暴无道,国力衰弱,此时正是西晋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面对这些截然不同的意见,司马炎一时难以做出决定。因此,他采取了折中的做法,开始积极筹备战略,并做好了粮草、物资和装备的充分准备。这一切准备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进攻东吴的计划被一拖再拖,直到十五年后才最终付诸实践。 通过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司马炎对东吴的策略体现了一种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他没有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决策,而是经过周密的规划和充分的准备,才开始了行动。这告诉我们,在做任何重大决策时,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在全面考虑和精心策划后,才能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