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重要议程之一是选举中央委员会成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投票结果大致如大家所料,毛主席和刘少奇凭借高票分别位居前两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第三位并非周总理,而是另一位重要人物——林伯渠。这个结果虽然令人惊讶,但并没有引起太多争议,因为林伯渠凭借他卓越的资历和影响力,理应获得这一位置。林伯渠,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导人之一,也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
林伯渠在党内的地位非同一般。开国大典便是最好的证明。当人们回忆起那次盛大的历史事件时,往往会记住毛主席的讲话。但实际上,在毛主席发言前,站在他身旁、主持大典的是林伯渠。
林伯渠于1886年出生在湖南省安福修梅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少年时代,他经历了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他,并促使他走上了探索国家救亡的道路。16岁时,林伯渠考入了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并且不久后又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前往日本继续深造。
留学期间,林伯渠受到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发,决心投身于国家的复兴事业。他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其中的元老之一,开始了自己长久的革命生涯。回国后,他一方面积极办学,传授新式思想,另一方面则悄悄地开展反清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灭亡,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令林伯渠深感不满,便站出来反对袁世凯的所作所为。
随着护国战争的爆发,林伯渠有了机会成为湖南护国军的参谋长,并且在湖南省政府中担任职务。在这段时期,他结识了程潜等人,努力整合湖南各界力量,谋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依然势力强大,林伯渠与护国军的力量依然难以抗衡。北洋军占领长沙后,林伯渠只得退到广州,继续与孙中山共事。
1919年末,孙中山决定将原来的政党改组为国民党,林伯渠也逐渐接触到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并通过他们了解了共产主义思想。1921年1月,他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的介绍下,加入了上海的中共党组织,成为中共创始人之一。此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他回到广州,担任孙中山军政府的参议,并且被任命为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
林伯渠的工作能力和理财才能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信任。在国共合作中,林伯渠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两党合作。许多共产党人在他的引荐下进入了国民党组织,推动了革命进程。然而,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等反革命势力逐渐抬头,林伯渠深感忧虑。尽管他曾试图联合程潜等人发起政变推翻蒋介石的独裁,但未能如愿。最终,林伯渠决定退出国民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并不久后前往苏联深造。
1933年,林伯渠学成归国,成为中央苏区的国民经济部部长,主管苏区的经济事务。红军长征期间,他继续负责红军的后勤补给等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林伯渠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与国民党商讨合作抗日事宜,再次为国共合作贡献了力量。
1937年,林伯渠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主席。在这期间,他不仅处理边区的日常事务,还注重恢复生产和整顿社会,保护了许多人,并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干部。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担任主席长达13年,期间,他的努力使边区成为了支援抗日的核心根据地。
虽然他由于工作原因未能亲自参加前线作战,但林伯渠通过后勤和战略支持,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日胜利后,他再次参与到与国民党谈判,希望通过和平手段结束内战,建立民主政府。然而,蒋介石等人挑起了内战,林伯渠再度投入到革命斗争中。
1948年12月,林伯渠离开了陕甘宁边区,前往西柏坡,负责更为重要的工作。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最终全国解放,林伯渠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当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作为领导人之一,参与了筹备开国大典等重要事务。开国大典当天,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建国后,林伯渠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并积极参与新中国的建设。1954年,林伯渠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届全国人大会上再次当选。尽管已年逾古稀,他仍然四处走访,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众的实际需求,致力于推动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