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间曾有传言:“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人们认为,龙象征着最高的统治者,而蟒则代表着位高一等的皇室成员或官员。因此,在清朝的宫廷中,龙和蟒的服饰图样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可混淆。如果图案使用错误,无论是多还是少,都可能被视为不忠的象征,这也意味着会受到严重的惩罚。
不仅仅是爪数的区别,龙袍和蟒袍在细节上也有很多不同。蟒袍比龙袍的规格、图案、装饰更加严格,要求更多。那清朝初期的龙袍和蟒袍是怎样的呢?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清朝的一段时期内,皇太后、皇后、妃子乃至公主都有可能穿上龙袍。例如,康熙二女儿固伦荣宪公主的墓中,就出土了一件黄色缎地镶珠绣龙袍。这表明,清朝早期,龙袍的规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格,甚至连皇室成员也有穿龙袍的机会。
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雍正时期,龙袍的形制并不统一。那时的龙袍多参照满族传统服饰或改良明朝的样式,图案和颜色都相对杂乱。例如,荣宪公主的龙袍就用了“明黄色”,这一颜色通常被认为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颜色。直到乾隆中期,《大清会典》出台后,龙袍的标准才开始逐渐明确。
事实上,清朝在康熙二十九年就出版过《大清会典》第一版,后来又进行了更新,直到乾隆中期,第三版《大清会典》才开始对龙袍进行规范。从乾隆中期起,龙袍的形式、颜色、图案以及纹饰逐渐固定,成为了清朝的标志性服饰。
这时候的龙袍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定——十二章制度。所谓十二章,就是十二种象征意义的纹饰,包含日月、星辰、山川等图案。这一制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通过这些图案来区分不同的社会等级。早在古代,像舜帝时期就有类似的规定,而秦朝虽然废除了它,但东汉时重新复兴。经过不断的演变,最终在明朝和清朝都形成了完整的系统。
在明朝,龙袍和蟒袍的图案区分就非常明确。例如,天子有十二章,皇太子、亲王等则有九章。清朝延续了这一制度,使得龙袍和蟒袍成为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志,体现了皇室成员的等级制度。
除了十二章之外,清朝还明确了龙袍的使用对象。康熙朝的“女龙袍”事件虽然在乾隆后期基本得到制止,但皇后和皇太后仍然可以穿龙袍。而许多人认为清朝皇后的服饰是“凤袍”,但实际上她们的朝服中常常是团龙图案,并且龙爪也是五爪,与皇帝的龙袍相同。
清朝的龙袍不仅仅是皇帝的专利,其他皇室成员的服饰也都是“龙袍”范畴,只是不同等级的服饰上有不同的纹饰。例如,皇帝的常服、吉服、朝服等,都可以称为龙袍。朝服是最正式的服饰,通常由金黄色的布料制作,上面绣有多条大金龙。它是专为重大仪式、祭祀等场合准备的,类似现代的燕尾服。后宫的女性则只有在陪伴皇帝参加重大活动时才会穿上朝服。
吉服则是为了节庆或大型活动而准备的,比朝服稍微低级一些,但仍然是非常正式的服饰。乾隆时期,贵妃的杏黄色五爪龙吉服就是典型的例子。平日里,皇帝、皇后等的常服则不必穿上龙袍,而是穿着图案较为简约的服饰,如牡丹、蝴蝶、孔雀等图案。
除了这些正式场合的服装外,清朝官员也有专门的服饰——蟒袍。这种服饰主要用于正式场合,尤其是重要的节日或皇帝生日等特殊场合。蟒袍的制作工艺繁复且昂贵,所以一般官员只有少量几件,而且十分珍惜。
清朝官员的服饰与皇室成员的服饰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颜色和图案的选择上。比如,普通官员不允许穿金黄色或杏黄色,而只能选择石青或蓝色,配上四爪龙的蟒纹。除了这些规制外,官员们还需要佩戴专门的补褂,通过不同的动物图案来标示自己的品级。例如,一品官员佩戴仙鹤补,二品官员则是锦鸡补,以此类推。补褂不仅区分了官员的等级,还帮助皇帝识别官员的身份。
此外,朝臣的蟒袍也有特殊规定,除了重大场合,平时他们只有在皇帝的生日等特殊日子才穿着。蟒袍外通常还要穿补褂,这种补褂根据官员品级有不同的动物图案。清朝的这些礼仪规定,深刻反映了等级制度和权力象征的严格要求。
总之,清朝的龙袍和蟒袍不仅体现了皇族和官员的身份等级,也展示了清代服饰的精湛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服饰制度、颜色和图案的选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