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才辈出。
先秦两汉,皖北大地是妥妥的人才摇篮,随便说出几个,比如管仲、老子、庄子、桓谭、嵇康、曹操、华佗……
个个名动华夏,气贯神州!
然而,世事无常。百千年后,中原居民南迁,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时至近现代,一个号称安徽首府首县的地名大放光彩。
这就是怀宁。
怀宁走出过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五四”新文化旗手陈独秀,以及他的子侄——革命英烈陈延年、陈乔年,“五四”时期著名翻译家陈嘏;
怀宁走出过四位大学校长——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杨石先;走出过邓氏三杰——乾隆年间书法大家、篆刻大师邓石如,民国时期著名美学家邓以蛰,当代两弹元勋邓稼先;走出过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专家徐中舒,中国教育家、科普作家、翻译家丁柱中;
就连闻名一时的天津“叶氏”,倒追百年,老家也在怀宁,这个家族不仅拥有多位新中国高级官员,还拥有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叶笃正……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作传遍四方,作者也是怀宁的儿子——海子。
一个现今总人口不足70万的县,竟然孕育了如此之多的华夏英才,原因是什么?
我很好奇。虽不专业,可还是忍不住尝试一把,去探究怀宁的历史。
怀宁建县很早,大约在东晋义熙年间(约1600年前)。但当年的怀宁人,却很少近现代的怀宁人。正如清初宿松人朱书所叹:“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土著亡虑,才十一二耳。”
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曾说:“1127年金灭北宋后,江淮之间既是金军南侵的必经之地,又靠近宋金对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随南迁洪流而走,或在战乱中死亡,留下的人数有限……安庆府所属的淮南西路,在整个南宋都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以致在元朝数十年间也没有恢复元气。”
及至元末明初,再经战祸,“到朱元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时,安庆府留下的人口已少得可怜,大片土地只能任其荒芜。”
因此有了大量移民的迁入。
据历史文献记载,怀宁移民主要来自江西,包括南昌、九江等府县,以姓氏家族为单位迁移。
这恰恰是元代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域。据统计,宋、元之际,江西拥有书院的数量,一直是全国之最。
那时的四大名牌高校——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中,位于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号称“海内第一”,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
由此可见,元末明初大移民对安庆一带的文化发展,意义非同一般。这些移民将读书好学的风气带到此地,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接下来的日子,怀宁与近在咫尺的桐城为邻。明清两代,桐城文风鼎盛,自然也深深地影响着怀宁。
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怀宁的文化名人,于近现代特别引人注目。
为什么?还有另一重原因。
自南宋开始,连续690多年,怀宁实行的是府县同城而治。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作为安徽省会安庆的附郭县,省、府、县同城178年,史称“首府首县”。
也就是说,一直到1938年,安庆与怀宁,是省城,是府城,也是县城,这对怀宁县官来说,可能不是什么好事,两大衙门压在头上,让他们无法显示一县之主的威风,但对这座城、这个县的经济文化发展,肯定有益。
作为安徽省省会安庆府的驻地,怀宁长期承担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是安徽早期政治体系的核心区域。
尤其是在洋务运动时期。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军械所,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它是清末洋务运动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军工作坊。
所内“全用汉人,未雇洋匠”,集合了一批当时中国著名科学技术专家,如华蘅芳、徐寿、龚芸棠、徐建寅、张斯桂、李善兰、吴嘉廉等,还有上百名工人。
1862年,华衡芳、徐寿等人用3个月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完全由中国人制造的蒸汽机。紧接着,又合作研制成功一艘小火轮,成为后来“黄鹄”号的雏形。
尽管这个军械所在安庆只停留了短短几年时间,就迁往南京,但留在安庆——怀宁人心中的影响,是深远的。
于是,怀宁人开始了面向世界求知,走向世界求学的道路,并在留学归国之后,在中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大展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