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中叶的泸州泸县,有一位县太爷,名叫柴弥,字不断。他的名字和字似乎很有意思,但其实与他的性格非常吻合。柴弥是个地地道道的财迷,常说:“出名不捡钱就是丢脸。”他视钱财为命根子,甚至经常克扣衙役的粮饷,对百姓也不仁慈,打官司时,若是没有钱,就别想进衙门。在他眼里,只有钱才是最重要的,甚至到了连官员都敢勒索的地步。每当看到一分钱,他会紧紧地抓住,亲吻一下,然后将其锁进匣子里,锁上三把锁,晚上就把它当枕头,睡得像婴儿一样安稳。
某天,三个穷秀才在罗汉场赶集。一个来自方山,一个来自弥陀,还有一个来自特兴。三人正好在三岔路口碰面,当时周围没有人。三个秀才的生活都非常清贫,考取功名无望,但又舍不得低下身段去做体力活。这时,他们在路中央看到一文铜钱,阳光照射下,铜钱闪闪发光。三人都低头走路,恰巧在同一时刻看到了这枚铜钱。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伸手去捡,结果撞了个满怀。三人纷纷争执,声称自己先看见了这枚铜钱,谁也不肯让步。
正好,县太爷柴弥的官轿从这里经过,轿中传来锣鼓声,阵仗不小。三人看到县太爷来了,连忙跪下,拦住轿子喊冤。柴弥从轿里出来,看到是三个穷秀才,心中有些不悦,便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三人纷纷讲述了自己的版本,柴弥听后心中一动,因为他也看中了这枚铜钱。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对三人说:“本官明镜高悬,断案公正。但这钱只有一文,无法分成三份。你们三位都是秀才,不如各自吟一首诗,谁能表达得最穷,钱就判给谁。”三人赶紧同意,开始了“诗词比拼”。
甲秀才最先说:“大人,我最穷。衣衫破旧无补,走路光脚,盖着干谷草,睡在破竹箩里。”说完,他得意洋洋地看着柴弥,认为这笔钱应该是他的。
然而,柴弥却摇头道:“等一下,你这谷草都能换点钱,怎么能算穷呢?这钱不该你拿,应该让他来。”他指向乙秀才。
乙秀才赶紧说道:“我比他更穷。身上没钱,家里没粮,穿的是破蓑衣,睡的是石板床。”他说完,心想,这下肯定是自己的了。
可是,柴弥却再次摇头:“你不算穷,我知道南城王大爷要修猪圈,正好你的石板床能卖给他换点钱。所以,这钱还是应该给他。”他指向丙秀才。
丙秀才心中一计,知道这个县太爷不好糊弄,于是便开始说:“天地为逆旅,日月当蜡烛。盖着肚囊皮,睡在背脊骨上。”说完,丙秀才觉得自己赢定了。
柴弥听后微微一笑,问道:“你说猪皮能卖多少钱?”
丙秀才愣了一下,说:“大人,十几文吧。”
柴弥笑了笑:“那人皮能卖多少钱呢?”
丙秀才惊讶地说:“哪有卖人皮的?”
柴弥哈哈一笑:“你说人皮无价,那就是无价之宝了。你既然是无价之宝,哪里还缺钱呢?”他这样一说,三人都知道这笔钱注定没人能得到了。
于是,三人继续喊冤,柴弥不耐烦地命令:“几个不知羞耻的秀才,拦住本官去路,还敢乱告状,来人,给我每人打五十大板!”
三人被打得哭爹喊娘,打完后还不服气,又问钱怎么办。柴弥弯腰捡起铜钱,一边捡一边说道:“为官非圣贤,财命两相连。之前应该是我捡……”话还没说完,围观的百姓忍不住骂道:“你真是不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