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了曹魏政权,这一历史事件在三国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曹丕在任命王朗和贾诩这两位人物时,产生了一些争议,引发了东吴君臣的热烈讨论。
王朗,原为东汉时期的名臣,后归附曹操并为其效力,任职期间声誉颇高。曹丕任命王朗为司空,本意是想借助王朗的名望与学识来为自己效力。这个决定看似顺理成章,但一传到东吴,孙权和他的臣下们也开始讨论此事。周瑜的儿子周峻认为,王朗的确是个有才学的人,但他的才能不足以担任“国相”之职。而薛综则指出,王朗虽然精通经学,但他为人处世过于追求明哲保身,缺乏刚强的气质。对这个人的任命,孙权并没有特别在意,甚至只是笑了笑。因为尽管司空的职位很高,但王朗并不足以对东吴构成威胁。
然而,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的情况就不同了。贾诩原本是凉州的豪强,智谋过人,曾帮助过董卓、李傕等人,后来归附曹操,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尤其擅长策划各种密谋。贾诩深谙权谋之道,素有“鬼才”之称。曹丕任命他为太尉,显然是想借助他的智谋来震慑天下。然而,这个任命却引起了孙权的嘲笑。原因在于,虽然贾诩的智谋出众,但他的人品却颇受质疑。为了保全自己,他频繁更换主公,手段阴险毒辣,这让东吴对他的人品产生了不满。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丕的这两次任命,实际上暴露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视和对人才判断的失衡。王朗虽然不算是顶尖的政治人物,但至少为人正直,品行端正;而贾诩尽管有着惊人的智谋,却因为不为人称道的人品,导致难以得到人心。正因为如此,孙权对王朗的任命只是淡然一笑,而对贾诩的任命则完全嗤之以鼻。
曹丕在位期间做出的种种决策,最终未能挽救曹魏政权的衰落,而其中的用人失误是一个关键因素。相比之下,东吴的孙权非常注重用人的审慎,重视德才兼备,正是这一点让东吴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用人之道对国家的兴衰至关重要,必须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