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年,李密在兵败邙山后逃往关中地区。作为隋末最强的义军,瓦岗军此时已经逐渐走向分崩离析。瓦岗军的大多数将领最终归顺了唐朝,其中包括秦琼、程咬金、徐懋功、王君廓、罗士信等人。然而,在这些人中,只有徐懋功被赐予国姓,并列入皇室宗谱,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徐懋功的名字原为世勣,懋功是他的字,他出身于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隋末时期迁居滑州卫南(今河南滑县)。徐懋功家境富裕,“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他与父亲徐盖都是乐善好施的人,经常救济贫困,无论亲疏。他年仅十七岁时,就前往投奔韦城人翟让,并劝说翟让“劫公私船取物”。后来,李密加入瓦岗军,并献策斩杀隋朝名将张须陀。徐懋功与王伯当一起,劝说翟让拥立李密为首。隋朝派王世充讨伐瓦岗军,徐懋功凭借奇计在洛水之上击败世充,因此被封为东海郡公。当时全国发生饥荒,徐懋功提出偷袭黎阳仓并开仓放粮的建议,李密采纳后,一旬之内粮食供应充足,极大增强了瓦岗军的实力,士气高涨,兵力达二十万余人。 为了应对北上的宇文化及,李密暂时接受隋朝的招安,担任太尉、魏国公。同时,他对瓦岗军进行了安排,单雄信出任左武候大将军,徐懋功出任右武候大将军,两人是李密的重要左右手。李密虽然击败了宇文化及,但军队损失惨重,随后在邙山之战中败给王世充。李密带着残余军队前往关中,投奔唐朝。当时徐懋功仍掌控关东大片土地,“其旧境东至海,南至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还拥有二十余州的势力。李密无意割据一方,也不图个人功绩,对长史郭孝恪说:“今宜具录州县名数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 随后,徐懋功派遣使者前往长安,通过李密向唐朝归降。李渊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了二十余州,心中自然高兴,同时也被徐懋功的行为感动,赞道:“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李渊因此颁布旨意,加封徐懋功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随后又加封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赐姓李氏,并赐予良田五十顷,甲第一区。李渊还封徐懋功的父亲为济阴王,但徐盖固辞王爵,改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陵州刺史。同时,李渊让徐懋功总领河南、山东兵马以抵御王世充。徐懋功在唐朝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与秦琼等人不同,徐懋功本身带有实力,手握数万军队,还有大片地盘,因此待遇自然高于其他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