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5日,北京的天空阴云密布,秋风带着刺骨的寒意吹进紫禁城的每个角落。在这寒冷的日子里,慈禧太后——清朝实际的掌权者——迎来了生命的终点。她一生权倾朝野,四十多年垂帘听政,几乎主导了晚清每一次的历史变动。然而,在她临终的24小时内,慈禧却做了六件至今让人非议的事。这些行为不仅暴露了她的政治手段和个人欲望,也为即将崩溃的大清帝国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慈禧太后一生沉迷奢华,死后也不愿意放弃这种享乐。早在光绪五年(1879年),她就开始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频频往自己的墓葬——金井中投入珍宝。她相信这些珍宝能够在死后为她带来无尽的荣华富贵,这种做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十二日,在她去世前三天,慈禧再次命庆亲王奕劻和内务大臣将大量珍宝投放到金井中。这次的珍宝几乎填满了整个金井。她这种做法暴露了她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来世”不变的执念,同时也显现出她对财富的极致追求。她的奢华生活和死后的安排,在那个内忧外患、民众困苦的晚清时代,显得格外刺眼。许多人不禁感慨:在国家危机四伏、百姓疾苦之时,作为统治者的慈禧却沉迷于为自己的陵墓堆积金银珠宝,这种行为简直是对人民的嘲弄。
光绪帝的死,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的历史谜团。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光绪帝在用完慈禧赐膳后突然病重,四天后便在瀛台涵元殿去世,时年仅37岁。光绪帝正值壮年,而且他在临死前一直被慈禧囚禁在瀛台,几乎没有任何实权。这种死亡过程让人不禁怀疑慈禧是否下毒害死了光绪帝。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慈禧早已对光绪帝心生猜忌。光绪帝曾试图进行“戊戌变法”,但最终被慈禧镇压,这让光绪在慈禧眼中成了心头的“眼中钉”。《清史稿》对此事的记载模糊不清,但从多方面的迹象来看,慈禧对光绪的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说,在光绪病重的几天里,慈禧不仅安排人准备光绪的棺椁,还多次询问光绪的病情。更为可疑的是,当她听说光绪“奄奄一息,不能进药”时,慈禧的神情反而显得异常放松。更令人怀疑的是,袁世凯似乎也与光绪的死有某种联系。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提到,有传言称光绪是在服用了袁世凯送来的药后病重不治的。当时袁世凯虽然权势滔天,但如果没有慈禧的同意,是不可能插手宫中事务的。种种线索使得光绪帝的死成为晚清历史上最为扑朔迷离的事件之一。
慈禧临终时的精心安排不仅体现在她为自己准备的陵墓,还体现在对皇位继承的部署上。1908年11月15日上午,在临终时,慈禧发布了三道懿旨,这些懿旨在她去世后成为遗诏。第一道懿旨决定将载沣三岁的儿子溥仪抱入宫中,立为新帝。这一决定的背后,隐藏着慈禧对权力的极度掌控欲。立一个年幼的皇帝,意味着她的亲信可以继续掌控朝政。第二道懿旨宣布载沣为摄政王。第三道懿旨要求所有重大事务仍需与隆裕太后商议。表面看这些安排周密,实际上却让慈禧的亲信继续主政,载沣则成为慈禧手中的傀儡。
通过这三道遗诏,慈禧展现了她对权力的精密计算。她深知,自己死后清朝的局势将更加混乱,因此通过立溥仪为帝、载沣为摄政王,试图确保她死后的政治局面不至于完全崩溃。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暂时的掩饰,清朝的灭亡早已注定。临终时,慈禧留下了一段广为人知的遗言:“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这段话令后人不禁笑出声来。慈禧自己当了四十多年实际的统治者,垂帘听政,掌握了朝政大权。她的这段遗言,显然自相矛盾。一方面严厉批评女性干政,另一方面却忽视了自己正是通过女性干政,把清朝一步步推向了灭亡的深渊。而她提到的“太监擅权”更是令人觉得讽刺。慈禧一生最信任的人之一,就是权倾一时的大太监李莲英。李莲英不仅在宫中如鱼得水,还在朝廷中左右政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慈禧的决策。
慈禧的遗言充满了虚伪与矛盾,这正如她在位时的行为一样。她一生追求权力,临终时却希望后人避免重蹈她的覆辙。她的“言行不一”,也成为后人批评她的主要原因之一。慈禧的侄女——隆裕皇后,在慈禧死前四天始终守在光绪帝病榻前,直到光绪死后才去慈禧宫中报告。慈禧并未对这位侄女表现出太多关怀,相反,她的政治安排让隆裕太后成了一个被架空的傀儡。慈禧要求载沣和隆裕共同处理国事,但隆裕太后没有任何政治经验,也无法应对那些心机深重的权臣们。她最终沦为清朝灭亡的见证者和牺牲品。
临终前,慈禧最后的政治安排是提拔袁世凯。袁世凯在清朝末年迅速崛起,与慈禧的支持密切相关。慈禧知道,清朝的局势已十分危急,必须依赖像袁世凯这样有权谋和军事实力的人物来稳定局势。果不其然,袁世凯在慈禧去世后迅速掌握了朝政大权,甚至成为了清朝最后的实际统治者。但慈禧的这一安排并未阻止清朝的灭亡,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背叛清廷,支持中华民国的建立。慈禧的“信任”最终成为加速清朝灭亡的导火索。
慈禧死前的这六件事,不仅体现了她对权力的执着,也暴露了她的虚伪与自私。她一生垂帘听政,操控朝政,奢靡无度,临终时却企图通过几道遗诏维持清朝统治。历史未按她的设想发展,她的种种安排没能阻止清朝的灭亡。她的遗言,充满了警示意味,但其中的矛盾,也让后人忍俊不禁。慈禧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她留下的政治遗产,依旧是一段风雨飘摇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