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节气,它不仅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对于清明节的祭祖活动,老一辈人常常会提醒我们“前三后四,左右六”,这是什么意思呢?
1·清明为什么要扫墓?
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祖先的祭拜,这也与我们崇尚怀旧和孝道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汉代之前,人们主要在上巳节和寒食节这两个日子祭拜祖先,通常是在家中上香、祭祀祖宗的牌位。直到唐宋时期,扫墓的习俗开始流行开来。比如宋代的《梦梁录》中就提到,在清明节前后,“官员士庶都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可以看出清明节期间扫墓活动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古籍中还曾记载清明节期间,郊外墓地周围人流不断,场面热闹。
到了元代以后,清明节正式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成为了民间祭祖的一个重要节日,一直延续至今。在民间,每年有三个主要的祭祖日子,分别是清明、中元节和寒衣节。寒衣节和中元节的祭祖活动可以选择遥祭或家祭,而清明节则必须前往墓地进行扫墓。这是因为在春天,阳气逐渐强盛,阴气开始衰弱,祖先们的灵魂很难归来,所以只有后代才能去墓地祭拜。而寒衣节和中元节所在的秋季,阴气较重,阳气较弱,祖先的灵魂可以从水路返回,因此不一定需要去扫墓。
2·“前三后四、左五右六”的由来
在清明节扫墓的时间上,古人有着很多讲究。例如“二月清明挂在前,三月清明挂在后”,其中“挂”指的是“挂青”,即在扫墓时将用白纸剪成的小纸串挂在坟墓前的柳枝或树杈上。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有句话说:“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色青”,意思是如果坟墓上飘着白纸,说明家里有儿孙后代;如果上面是草色青,则说明没有后代。
在“清明挂青”时,如果清明节发生在农历二月,就意味着需要提前去扫墓;而如果发生在三月,则可以稍微晚一些。这个“早”与“晚”之间的差距,就体现在“前三后四、左五右六”的说法中。
所谓“前三后四”指的是清明节前后的三个日子和四个日子。如果是刚刚去世的人,扫墓时有一个讲究叫做“新坟不过社”,即新丧的亲人最好不要在三年内扫墓,而是等到春社日之前再去扫墓。古人家族中较为讲究的,扫墓前还会请“先生”根据家中人的八字来推算最合适的日期。通常他们会选择戊日的前后。如果普通家庭请不起“先生”,就会自己选个日子,而春社日通常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从春社日开始算。
“前”是指在春社日前五天,“后”是指春社日后六天。因此,“前三后四,左五右六”就是指不同情况下,人们在清明节期间扫墓的时间选择。
3·今年什么时候扫墓?
今年的清明节有一些特别之处,它发生在农历的闰二月十五日。这一日的特殊性,也让扫墓的时间略有不同。
在春季,通常选择大地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进行扫墓,这通常发生在春分之后,一直到夏至之前。在这个时期,阳气逐渐增强,阴气减弱,最适宜进行祭扫。每个月都有“节”和“气”这两个节气,其中前一个是“节”,后一个是“气”。但如果某个月的“节”没有对应的“气”,就需要设置闰月来调整。今年的二月就是没有“气”的月份,因此是一个闰月。由于清明节的交节正好发生在闰二月十五日,也就是月圆之日,这天的阴气会特别强盛,而缺乏月份的力量来平衡,因此不适合进行扫墓。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寒食节和清明节恰好在同一天,寒食节是一个禁火的日子,意味着这一天不能使用明火,因此也会影响祭扫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