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既是宗法社会,也是男权社会,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往往低于男性。她们与男性的关系通常是依附性的,在很多场合中,女性都表现得十分顺从、低调。所谓“举案齐眉”,意思是女性在丈夫面前要显得恭敬,甚至连目光都不敢抬得太高,这正是古代女性地位的真实写照。
然而,这种情况大多数出现在明清时期。相比之下,早些年,尤其是在宋朝之前,虽然女性地位普遍低于男性,但她们在生活中展现出更多多样的风采。例如,许多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除了料理家务和照顾家庭,她们也和男性一样,参与饮酒、听曲、下棋、作诗和填词等活动。像宋代的李清照、朱淑真、张玉娘等女性,才情出众,生活潇洒自如。
唐朝的风气更加开放。唐朝人对妇女再婚持宽容态度,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根据《新唐书》的统计,唐朝的公主中,有数十位经历过再婚,其中有的甚至结过三次婚。这种宽松的社会风气,也就不难理解像李季兰这样的开放性格女子的出现。
《中国人名大辞典》里对李季兰的描述是:“李冶,唐女冠,乌程人,字季兰,性荡,工诗,刘长卿称她为女中诗豪。”李季兰从小便显露出非凡的才华,五六岁时就创作了《咏蔷薇》一诗,其中有一句写道:“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李季兰的父亲看了后,以为女儿心烦意乱,未婚便在心中产生了焦虑,于是他对女儿大发雷霆,认为她将来必定会成为一个失德的妇人。虽然李季兰的父亲为此发愁,但最终她的命运果然如父亲所说。
《中国人名大辞典》这本书由臧励龢等学者编纂,1921年出版。书中所说的“后竟如其言”,意思是李季兰最终的行为证明了她父亲的预言。李季兰并未安分守己,按理说她应当像其他美女一样待在闺房中静候求婚,却并没有如此。她反而大胆主动,曾与许多才子如诗人朱放、茶艺大师陆羽等有过感情纠葛。
更令人惊讶的是,李季兰后来成为了一名女道士,继续保持她那自由奔放的性格。在当道士后,李季兰仍然情感丰富,甚至与陆羽交情加深,从而认识了陆羽的朋友——诗僧皎然。李季兰竟然对这个和尚产生了感情,并向他主动示爱。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是一位才子,留下了数百首诗篇。当时,他与陆羽一起居住在湖州的妙喜寺。李季兰常常去看望他们,逐渐与皎然建立了亲密的联系。李季兰对皎然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便通过写诗的方式向他表白。然而,皎然已经出家为僧,对世俗的男女之情已经毫无兴趣。尽管如此,李季兰依然没有放弃,继续通过诗歌表达她的情感。
面对李季兰的坚持,皎然终于决定采取行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写了一首诗《答李季兰》回赠给她,诗中写道:“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意思是,虽然你如天仙般美丽,但我已经心无旁骛,已经出家修行,不再考虑任何与男女之情相关的事。皎然虽然用婉转的语气表达,但已经明确地拒绝了李季兰的追求,最终使得李季兰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