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绾,字公权,出生在唐代华州华阴(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他来自一个官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过官职,家风优良,影响深远。
杨绾四岁那年,父亲在家里设宴接待客人,场面非常热闹。古人喜欢通过行酒令来活跃气氛,这是一种类似文字游戏的活动。有客人提议,随便拿起一件物品,要求物品名称必须是四个字,并且四个字的发音要符合“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个题目可不简单,大家都在为难,不知道从哪儿找起。这时,小杨绾突然指着一旁的铁制灯树笑着说:“灯盏柄曲”。意思是指这盏灯的铁树柄是弯曲的。大家听后都吃了一惊,随即对他赞赏有加。因为他提到的“灯盏柄曲”四个字的发音,正好涵盖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古音与现代音不同)。
虽然杨绾头脑聪明,反应灵敏,但他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经常独自一人待在房间里读书。每次写了文章,他也很少拿给别人看,除非是知心朋友,否则别人很难见到他的作品。
杨绾有一个特别的毛病,就是喜欢读书,却对科举考试和做官毫无兴趣。在古代,读书人除了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几乎没有别的出路。可是他不喜欢与权贵打交道,也不愿意去外地做些像师爷、幕僚之类的工作,这导致他的经济状况一直很窘迫。
在父亲去世后,杨绾非常孝顺母亲,但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逐渐变得困难。看到母亲每天的饭菜都没有肉类,杨绾心中十分焦急,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亲朋好友见状,纷纷劝他说:“你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呢?只要中了个官职,母亲的生活就能有保障。”杨绾叹了一口气,终于答应参加科举考试。
于是,杨绾参加了科举,结果一举中进士。唐代的进士科非常难考,因此,能中进士的读书人都是非常出色的,甚至有“30岁考上明经,50岁考中进士”这样的说法,可见进士的考试难度。
杨绾才学出众,很快得到了玄宗皇帝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右拾遗。虽然这不是个大官,但至少有了俸禄,可以养活母亲了。杨绾很满意这份工作,主要负责收集社会舆论,然后向皇帝提交调研报告,提出建议。
他对这份工作非常尽职尽责,经常上书,尤其是在科举制度上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得到了皇帝和同僚的认可。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皇帝逃往四川避难,太子李享在宁夏灵武即位,成为唐肃宗。杨绾忠诚于皇室,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占区,赶到灵武觐见皇帝。
当时正值用人之际,肃宗对杨绾的到来十分高兴,任命他为起居舍人,后来又升任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尽管杨绾官职逐渐增高,但他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清高孤傲,脾气也越来越固执。他每天的生活几乎没有变化,除了按时上下班、处理公务、撰写奏章,其他社交活动几乎没有。
当时,权臣元载掌握朝政,元府门前每天都排着长队送礼请托。可是,杨绾从不参与这些,除了上朝时与元载打个招呼,平时他基本不和其他高官来往。人们说,朝中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元载的人,一种就是杨绾的人。
元载虽然表面尊重杨绾,私下却十分忌惮他,认为杨绾掌管着人事大权,干扰了自己安排工作的事宜。于是,元载一直试图把杨绾排挤出重要的职务。
这时,另一位权臣大太监鱼朝恩因贪污被除掉,鱼朝恩曾长期把持着国子监祭酒这一职位。元载趁机建议唐代宗任命杨绾为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祭酒虽是个闲散职位,但却是个有学问的象征。
杨绾心知肚明,这个职位不过是个“虚职”,也没有发牢骚,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命。后来他又被调任为太常卿,负责礼仪事务,这些职位都比较清闲。
不久后,元载因腐败被罢免,整个朝廷为之一振,杨绾的清廉风格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唐代宗也任命杨绾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实际相当于宰相。杨绾上任后,清廉自守,作风简朴,吏治整肃,官员们开始收敛手段。许多曾经骄横的权贵,如崔宽、黎干、郭子仪等,都开始低调行事。
然而,杨绾的身体一直不好,加上宰相的工作压力巨大,不久他便因病去世。消息传出后,许多人松了口气,甚至有些人庆祝,而那些曾经受他影响的清流人士则为之哀悼不已。代宗皇帝对杨绾的去世感到非常悲痛,哽咽道:“这是天不佑我大唐啊!为何要这么快夺走我的杨卿啊!”
杨绾一生清廉,不为权贵所染,正如《论语》所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他虽生于乱世,长于衰俗,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操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们常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愿世间有更多像杨绾这样正直清廉的官员,少一些官场上的奸佞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