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就“战后80周年”发表讲话中提到“必须将那场战争的反省与教训深深铭刻于心”
虽使用了“反省”一词,但没有明确提到日本对亚洲邻国的“侵略责任”、也未使用“道歉”这种措辞。
日本在历史上两次发动侵华战争,实质上都是为缓解国内矛盾、转移内部压力。而如今的日本,似乎再次走到了一个关键的临界点,但这一次的形势与以往已大不相同。
谈及日本的崛起,人们总会想到明治维新,并将其奉为现代化的奇迹。
石破茂的警示,恰恰是从拆解这个神话开始的,这场改革,与其说是奇迹,不如说是一次不可复制的历史特例。
放眼同期世界,无论是隔海相望的大清搞起的洋务运动,还是远在埃及的阿里改革,最终都因一个共同的难题而归于失败——缺钱。
现代化改革,尤其是工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在那个殖民体系已基本成型的时代,通过战争掠夺或国际借贷来筹集巨额资本的窗口已然关闭。
可日本偏偏就找到了一个血腥的突破口,甲午一战,他们战胜了曾经的亚洲巨人清王朝,随之而来的是一笔足以改变国运的战争赔款。
整整两亿两白银,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它相当于当时清政府整整三年的财政总收入。
这笔“带血的第一桶金”,成了日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决定性推力。
它不仅帮助日本迅速建立了金本位制,稳住了日元的币值,更重要的是,其中约三成的资金被毫不犹豫地直接投入军事建设,用于扩充陆军和疯狂制造新式军舰。
这种靠战争一夜暴富的模式,给日本的国家战略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它让日本的精英阶层尝到了“掠夺”的甜头,并将其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捷径”。
当日本国内社会矛盾变得尖锐时,精英与民众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将内部压力通过对外战争的方式宣泄出去。
于是,炮制一个伪满洲国,将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和制度试验场,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他们对自身侵略行径的性质心知肚明,却选择了集体性的自欺欺人,因为那条靠战争发家的“捷径”,实在是太诱人了。
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日本的国家机器似乎都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缺陷,无法高效整合国力以应对真正的挑战。
它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回望历史,战前的日本体制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文官政府根本无法控制权力日益膨胀的军部。
军方的权力甚至凌驾于政府之上,可以不经议会批准就擅自决定开战,“九一八事变”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那时的日本,就像一辆被军人绑架的战车,油门踩到底,一路“暴走”冲向深渊。
而今天的日本,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决策瘫痪。
在看似民主的议会制度下,无休止的党派争吵和内耗,让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变得极其低下。
石破茂痛心疾首地指出,一项关乎国家安危的国防政策,竟然可以在国会里来来回回扯皮三年都得不到结论。
这种“空转”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更直接腐蚀了国家的“硬件”基础。
日本的军工体系正濒临崩溃,随着曾经引以为傲的民用产业(如家电、汽车)被中国超越,许多军工企业失去了民品市场的支撑,只能完全依赖防卫省那点可怜的订单。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荒诞的恶性循环:军备价格高到离谱,一套普通的防弹衣售价竟高达两万美元。
如此天价,自然导致订单稀少,订单越少,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线就只能进一步提价。
这种“价高→滞销→再涨价”的怪圈,正在掏空日本的实战支撑能力。
与此同时,国家机器的“软件”也出了问题,由于实行志愿兵役制,当代日本年轻人参军意愿极低,每年招兵都会出现数千人的巨大缺口。
一个连兵源都凑不齐、缺乏完善战时动员与后勤体系的国家,谈何大规模战争?从“暴走”到“熄火”,这台国家机器的失灵,是结构性的。
最难以调和的,或许是根植于国民心态深处的“认知失衡”。
一方面,其独特的“耻感文化”使其不愿,也无法坦然面对那段不光彩的侵略历史,承认罪行,意味着巨大的羞耻,因此整个社会倾向于选择回避和遗忘。
这种集体性的回避,恰恰为右翼势力提供了肆意妄为的空间,他们篡改历史教科书,将侵略战争美化成“解放亚洲”的圣战,试图从根本上扭曲国民的历史认知。
另一方面,是现实带来的巨大焦虑,经济“失去的三十年”,让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失落感。
尤其当看到昔日被自己瞧不起的邻国,在自己曾经最擅长的领域——家电、汽车乃至高端制造业,一个接一个地实现超越时,那种混杂着嫉妒与无力的感觉便愈发强烈。
一些政客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社会情绪,并娴熟地玩起了转移视线的老把戏,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试图将民众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引向一个外部的“假想敌”。
这种在历史羞耻与现实焦虑间的撕裂,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战略思维与现实的严重脱节。
部分精英的记忆似乎还停留在几十年前,仍在回味着当年公开嘲讽中国国力的“美好时光”。
更有甚者,至今仍抱着“就算打不过也要打”的旧式“武士道”执念,他们似乎完全无视了,现代战争早已是比拼综合国力与高科技的体系对抗。
而他们幻想中的对手,如今已是拥有全球最完整产业链、世界第一大工业产能和一支庞大现代化军队的强大力量。这种认知上的错位,是致命的。
日本若想真正拥有一个和平稳定的未来,就必须彻底告别那种将军事冒险和对外掠夺视为发展捷径的病态幻想。
必须着手改革那台空转内耗的国家机器,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首先学会正视历史、理性评估自身。
时代变了,实力是用来维护和平的,而不是挑起冲突的,如果继续沿着当前的路线滑下去,等待日本的,恐怕只会是历史悲剧的重演,并且这一次,将再也无人为其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