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底层崛起的全能型选手。
1
在萧何赏识韩信之前,韩信可不是无名小卒,他此时已是治粟都尉,是汉军中的中高级将领。
秦汉时的军阶体系,最高级的是大将军或者上将军,其次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诸将军,这些算是高级将领,将军之下是校尉,校尉之下是都尉,校尉和都尉算是中级将领,都尉之下是司马,算是中下级将领 。
韩信这个治粟都尉掌管全军粮草、负责屯田等事务,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韩信管着刘邦军中的粮草,是刘邦军中的重要人物,比一般都尉的地位要高一些。
韩信这个治粟都尉归刘邦的大管家萧何管,他跟萧何自然有非常多的往来,一来二去,韩信的能力就得到了萧何的认可。萧何觉得韩信是大才,是国士,当一个治粟都尉属于大材小用。但萧何还没来得及把韩信推荐给刘邦,韩信就耐不住寂寞逃走了,萧何这才未经请示刘邦,擅自离营,连夜去追韩信。
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并没有详细记载韩信在登坛拜将前的能力,那韩信的能力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韩信算是从最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他的能力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韩信一开始在老家算是个二流子,不务正业,连饭都没得吃,还受过胯下之辱,正常来讲,这个人算是没救了。项梁起军后,韩信仗剑加入了项梁的起义军,但在项梁军中只是个大头兵,无所知名。项梁死后,韩信归属项羽,受到项羽赏识,被任命为郎中。郎中一般是主帅的警卫人员,也能向主帅出言献策,算是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职位。但这个职位也很考验一个人的水平,正所谓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万劫不复。韩信在郎中这个职位上应该成长很多,经常跟在项羽身边,项羽开会决定大事,韩信也能探知一二,对于项家军的中高级将领,韩信也都非常熟识。经常在最高层中间厮混,耳濡目染,见识、手腕、交际等各种能力肯定得到了很大提升。
但韩信这个郎中在项羽眼中不怎么有用,韩信数次给项羽献计策,项羽都不用,项羽属实有点有眼无珠了,不识货。韩信就投奔了刘邦。
2
加入刘邦集团后,韩信被任命为连敖,负责接待宾客。这个职位虽然低微,但很考验一个人的能力。迎来送往是这个世界上很难的工作之一,没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察言观色的能力,一般都干不好。韩信应该觉得这个官有点小,就不大上心,结果在这个职位上犯了军法,论罪当斩。当时一同犯军法的有十四个人,都被判处死罪,看来韩信他们确实惹了大祸。当前十三个人都被斩首后轮到了韩信,韩信死到临头时恰好看到了夏侯婴,灵机一动,喊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觉得一个死刑犯居然能说出这么有见地的话,感到很惊奇,就把韩信救了下来,还把他推荐给了刘邦,刘邦就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从村里的二流子到项家军士兵,从士兵升为郎中,又弃暗投明投奔刘邦,从低级的连敖干起,然后犯了死罪,然后又侥幸被救了下来,后来居然成了中高级将领治粟都尉。韩信前半段的经历丝毫不逊色于他被任命为大将军之后的经历。
韩信是从最底层一步步奋斗到治粟都尉,对于普通人而言,到这一步,就已经是不可企及的高峰了。很多人对治粟都尉的大小可能没有概念,治粟都尉等于郡都尉,郡都尉是仅次于郡守的官职,属于二千石官员,中央的九卿也不过是中二千石官员,在秦汉,一个郡相当于一个省,韩信的治粟都尉相当于一个省军区司令员,是不是普通人的顶点了。
但韩信没有止步于此,他后来被萧何追回来,被刘邦登坛拜将任命为大将军,成为刘邦集团中仅次于刘邦的二号人物,之后他南征北战,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这一切都源于萧何对他的赏识,萧何赏识韩信,是因为韩信是一个没有缺陷的全能型将领。
3
韩信起于毫末,深知人情冷暖;从最底层干起,精通基层实务;在项羽军中的高层待过,锻炼了他的大局观和战略视野;在刘邦军中当过典客,洞悉人性;因为犯法,经历过生死,胆略惊人;做过治粟都尉,善于统筹各方。除了这些经历,韩信本身就是个不世出的天才,长于谋略,精于领军,这一切都让萧何惊叹不已。在韩信崛起之前,刘邦集团中除了张良这个贵族有谋略外,其他像卢绾、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都只是沛县的低级县吏或者粗野莽夫,他们这些丰沛老乡包括萧何自己都没有韩信的那种天才式的能力。
萧何之前在沛县也是个豪吏,他阅人识人无数,谁有能力谁是纸糊的,他相处一段时间就能看出来,韩信在他手下做了很久的治粟都尉,让萧何有充足的时间发现韩信的才华,所以不惜背着逃跑的罪名也要去追回韩信。
萧何把韩信推荐给了刘邦,还给了他一个国士无双的评价,刘邦也是个善于听劝的领袖,他把韩信任命为大将军,这才有了汉家天下。天时地利人和,韩信都占了,这是他的幸运,也是汉朝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