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刘备并非不听劝告,而是他深知,只有借着为关羽报仇的借口,才能凝聚人心、激发士气,背水一战去讨伐东吴。失去荆州后,蜀汉的民众已经疲惫不堪。如果不能从东吴手中重新夺回荆州,并打通通向外界的通道,蜀汉注定会成为一个割据政权,最终被其他势力蚕食。历史证明,刘备只有先与东吴开战才能自保。而要伐魏则根本不现实,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悬殊,简直是鸡蛋碰石头。虽然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取得了胜利,但那主要得益于汉中地势的优势。如果蜀汉离开了易守难攻的益州主动进攻魏国,结果只会是被迅速击败。而且,曹丕即使有机会篡汉,那个时机根本不存在,刘备此时对魏国发动攻击根本没有任何可能。
刘备和曹操的多次战争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唯一的胜利是汉中之战。为了这场胜利,刘备倾尽全力,甚至将荆州的几个郡割让给孙权,让孙权能够牵制曹操。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汉中之战才得以爆发,并且曹操无法集中全力对抗蜀汉。即便如此,益州的人民依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男子参战,女子参与运输,才最终赢得了这场惨胜。如果让刘备舍弃益州这个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主动进攻曹操,他并不傻,绝不会去送死。
益州的广阔沃土容易成就割据势力,但一旦遇到强敌,想要突破困境实现刘备的宏伟目标——复兴汉室、恢复旧都的愿望,几乎不可能。要不是这个大粮仓,秦国也不会横扫六国,刘邦也无法开创汉朝的伟业。天府之国不仅成就了秦汉,但更常见的,是割据政权的诞生。正如俗话所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益州这片富饶的土地,凭借着它的富庶、民风彪悍以及易守难攻的地形,极容易孕育割据政权。刘备根据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划,完成了横跨荆州和益州的布局,最终通过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保住了益州的大门。至此,刘备集团完美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二阶段目标,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然而,蜀汉的局势依然艰难,因为刘备早就因为固守荆州而激怒了孙权。而刘备自居大汉皇叔,宣称要复兴汉室、恢复旧都,却偏偏在益州割据,这让他的使命变得极其矛盾。无论是历史的责任,还是刘备个人不甘心甘为人下的性格,都驱使着他必须继续努力。因此,面对魏吴两国,他不得不在两害之间选择较轻的一方,将目标锁定孙权。除非刘备甘心割据一地,维持短暂的政权,但历史早已证明,割据益州无法长久。
三国时代,北方是经济重心,曹魏政权逐渐稳定,掌握了绝对的实力:兵精粮足,几乎无法撼动。秦朝统一之后,才收复了百越之地,因此直到唐朝之前,北方一直是历代王朝的核心和财税重地。由于早期开发,北方相对富饶,且与游牧政权长期作战,培养了尚武和彪悍的民风。加上靠近大漠,战马资源丰富,因此曹操掌控北方时形成了对蜀吴两国的巨大优势。曹魏占据了大汉的十三州中的九个:冀州、幽州、并州、凉州、豫州、青州、徐州、兖州、司隶州,且还拥有强大的并州、凉州铁骑。而东吴则占有扬州、交州,蜀汉只有一个益州。即使益州富饶,面对绝对的实力也无济于事。更何况,刘璋时代积累的财富已经在汉中之战和建立蜀汉分封功臣时消耗殆尽。如果让刘备舍弃易守难攻的益州主动进攻曹魏,刘备就无法称得上曹操所说的“天下英雄,唯使君和操尔”了。
要想有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刘备必须重新夺回荆州,进而吞并东吴的领土,壮大自己,形成以长江天险为依托、与曹魏划江而治的局面,这样才能有资本与曹魏争夺天下。由于蜀汉的先天劣势,刘备必须扩展自身的力量。荆州在蜀汉政权中,扮演了扩张的桥头堡,至关重要。而吕蒙白衣渡江攻占荆州,使得蜀汉只能困守益州。刘备发动战争攻伐东吴,难道真的是为了为关羽报仇?复夺荆州、重新掌控蜀汉的命运咽喉,才是刘备最终的目标。正如前文所说,蜀汉与曹魏实力差距巨大,只能依赖益州易守难攻的地形,而东吴则依赖长江天险。刘备要完成统一大业,首先要夺回荆州,然后顺江而下,拿下江南,再凭借长江天险与曹魏划江而治。因此,刘备的伐吴实际上是背水一战。然而,刘备的赌注并未成功,夷陵之战的惨败让蜀汉元气大伤,最终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使得蜀汉政权进入了倒计时。
以上是个人看法,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