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年,广西龙州发生的动乱让朱元璋深感懊恼。他最信任的战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在接到消息后不久突然去世。这一事件让朱元璋痛心不已,他决定按照国公的礼节为常茂举行葬礼。然而,随着常茂死亡的消息传开,许多不堪入耳的谣言也随之而来,称常茂其实并未死去。这让朱元璋非常愤怒,立即派遣杨文与韩观前往调查,要求找到常茂的尸体。三个月后,二人回报称并未发现任何伪死的迹象,但广西当地的传言仍然四起。
到了上世纪初,随着《恭城县志》的记载,关于常茂诈死并隐居桂林的版本逐渐流传开来,甚至到现在,当地还有一个名为常家村的地方,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常茂后人的居住地。这个事件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常茂为何要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与朱元璋之间又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常茂又是如何成功骗过这位睿智的皇帝的?
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朱元璋与常遇春之间深厚的情谊。洪武二年,朱元璋封赏了许多功臣,并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同时将年仅14岁的常茂封为郑国公。常茂这一封号,使他跻身于与徐达、李善长等人并列的六大公爵之一。朱元璋对常茂寄予厚望,不仅仅是为了回报常遇春的功勋,还希望通过这样做来稳固太子朱标的地位。
然而,年轻的常茂并没有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反而迷失在了权力的诱惑中。他不仅不喜欢参与军事事务,整天沉迷于享乐与美景中,令朱元璋极为失望。于是,朱元璋安排常茂随汤和去伐蜀,希望他能在战场上有所建树。但常茂在战场上没有任何表现,朱元璋只好再次将他调到冯胜的北伐队伍中,但常茂依然没有展现出足够的能力,远远不及其他将门子弟。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辉祖、邓铭等年轻的后起之秀崭露头角,常茂的表现显得愈发逊色,甚至连李景隆也比他更有才干。这一切令朱元璋感到烦恼,他在朝堂上多次为常茂皱眉,面对常茂的无能,大臣们也无可奈何。常茂不仅让朱元璋失望,也逐渐成为其他功臣子弟的笑柄。一次,军营中,徐辉祖嘲笑常茂,常茂竟无言以对。随着时间推移,常茂逐渐成为朱元璋心头的一块疙瘩,既想栽培他,又不得不防备他。这个年轻的郑国公,能否摆脱“无能”的标签,重新赢得皇帝的信任呢?
1381年,朱元璋安排常茂随沐英南征云南,这本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然而,常茂因爵位高于沐英,屡屡不服管教,表现出傲慢的态度,积累了许多怨气,错失了多个功名机会。得知此事后,朱元璋勃然大怒,但仍未放弃常茂,再次派他随冯胜北伐。此时,常茂竟在一次宴会上发生误会,以为敌方首领纳哈出要逃跑,便拔剑相向,导致和谈破裂。冯胜将此事告发,朱元璋气愤至极,拍桌怒斥,心灰意冷。
在被调往广西龙州之前,常茂还曾举报冯胜,帮助皇帝铲除了一些贪官污吏,但朱元璋的耐心已到极限。尽管如此,朱元璋仍希望龙州之行能成为常茂的最后一次机会,期望他能悔过自新。然而,常茂却在龙州上演了一出荒唐的“感情风波”。
常茂到达龙州后,对当地土官赵贴坚的妻子黄氏动了心,他通过身份的便利与黄氏渐生情愫,并将其纳为妾,但却又看上了黄氏的女儿。这一举动激怒了赵家,赵贴坚的侄子赵宗寿更是愤怒至极,决定联合其他土司起义。赵宗寿的怒火让局势变得极为紧张,尽管赵贴坚劝阻,但赵宗寿依然决心为自己的亲人讨回公道。
这一“感情风波”一时间搅乱了龙州局势,消息迅速传到了南京,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召回常茂。常茂得知消息后,心情极为复杂,这一次回京之行,几乎可以说是凶多吉少,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常茂也因此成为了朱元璋对待功臣子弟政策发生微妙变化的导火索。
就在常茂被召回京的途中,突传死讯。35岁的常茂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消息让朱元璋悲痛欲绝,尽管他对常茂失望,但从未真正想过要他的命,并安排了按国公礼节安葬常茂。然而,不久之后,关于常茂诈死的传言四起,众人纷纷猜测常茂并未死去,这让朱元璋愤怒不已。他立即下令彻查此事,整个谜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有传言称常茂隐居在恭城的常家村,也有说他逃到了海外,但在随后的调查中,并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