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渊真的很平庸吗?从他太原起兵唬住突厥人,就能看出他很睿智!
迪丽瓦拉
2025-10-30 03:31:39
0

在许多史书中,李世民被描绘得异常出色,几乎把李渊的存在感掩盖了,给人一种大唐的江山仿佛是李世民一手打下来的错觉。然而,李渊作为大唐的开国皇帝,岂能是一个平庸无能之人?事实上,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所运用的谋略就能看出他在政治上的高明手段。 在隋朝末年,杨广昏庸无道,天下各地的豪杰纷纷起义,战火不断,大家都在争夺皇帝的宝座。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渊作为太原留守,感受到了内外压力,于是开始准备起兵,向杨广发起反击。对于一支大军来说,最需要的莫过于一个稳定的后方。如果后方的老巢被敌人攻破,前线的军队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李渊同样需要一个安稳的大后方,既能稳定军心,又能保障后勤的供应。太原城,作为李渊的老巢,不仅历史悠久,还位于战略要地。它曾是晋国的都城,赵国也曾将其作为首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原地理位置优越,从这里出发,西可控制长安,东可直通洛阳,堪称一块“龙潜”之地。 为了顺利起兵,李渊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储备了大量的武器和粮草,手下的将领也都精兵强将。然而,李渊最为担心的却是太原城的安全。城外有强大的突厥势力,以及由突厥支持的汉人山寨政权——刘武周。李渊最怕的就是在他前方大举用兵时,背后被突厥或刘武周突然袭击。如果太原被敌人攻占,李渊就失去了立足之地。所以,他整日思索的重点就是如何确保自己的后方安全,避免两面作战的困境。 李渊深知,若能稳住突厥,他便能消除后顾之忧。因为只要突厥站在他一方,刘武周自然不敢轻举妄动。除此之外,李渊也希望能从突厥处获得一些优质战马,进一步壮大自己的骑兵力量。因此,李渊给突厥的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起兵的动机,并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他表明自己起义的目的是推翻杨广,把他从江都召回长安,恢复与突厥的和亲,简单来说,就是希望通过和亲来拉拢突厥;第二,他希望突厥可与自己一起出兵南方,但有一个前提,即不要侵扰百姓;第三,若突厥不愿长途奔波,李渊愿意将所有的战利品献给他们。 实际上,李渊深知,始毕可汗不可能和自己一同出兵南方,这封信的真正用意,更多的是通过表态,争取始毕可汗的支持,同时测试突厥对自己起义的态度。他特别注意了一点,即信中签署“李渊启”而非“李渊书”。在古代书信中,“启”表示对上,而“书”则是平级或平等关系。这种用词的差别,显示出李渊在向始毕可汗示弱,实际是一种战略上的巧妙伪装。

始毕可汗收到这封信后,非常高兴,因为在突厥与隋朝的交往中,杨广屡次挑衅,使得两国关系破裂,突厥也因此与隋朝发生了多次冲突。始毕可汗一直对杨广心怀怨恨,看到李渊的信后,便乐意与他合作,并立即回信,表达了对李渊起兵的支持。 然而,始毕可汗在信中提出,希望李渊迎回杨广,并且自己称帝,这让李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接受始毕可汗的建议,李渊将成为突厥的傀儡政权,而不是独立的皇帝。因此,李渊果断拒绝了始毕可汗自立为帝的提议,选择了让杨广退位,由杨侑继位为帝的方案。这一举措看似是为了扶持隋朝皇室,实则为自己的目的铺路。 李渊的这一决定,实际上是一种“遮羞布”,外界看似他是为了国家利益着想,实则是为了为自己在起义成功后奠定合法性,摆脱“造反者”的标签。 起兵之后,李渊也不忘在旗帜的选择上做文章。由于隋朝的旗帜是红色,而突厥人的旗帜是白色,李渊选择将红色和白色相结合,既避免了与突厥过于接近,又能让各方力量信服。

李渊的精明不仅体现在旗帜上,他在战略上也非常老练。当突厥送来一千匹战马时,李渊只购买了其中的五百匹。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过度依赖突厥的支持,另一方面又避免让突厥觉得自己可以通过马匹交换更多的资源,反而减少了后期可能的风险。 同时,李渊通过派遣刘文静向突厥请求支援兵力的举措,实际上是给刘武周施压,让其知道自己与突厥有了合作关系,并暗示突厥的兵力随时可能来支援自己。这既是为了拉拢突厥,也是为了威慑潜在的敌人。 通过这一系列精巧的手段,李渊成功稳住了突厥的态度,保障了太原作为他起兵的稳固后方。最终,李渊带领大军征战长安,开启了大唐的盛世局面。 由此可见,李渊不仅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拥有高超战略眼光的军事统帅。他的精明与谋略,才为大唐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嘴巴上说着一堆好话,见了人说人话,见了鬼说鬼话。这种人就像...
原创 朱...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他生活在元朝末年的动乱时期,那个时候的社会动荡让他学...
原创 清... 清朝的物产非常丰富,几乎什么都有,乾隆皇帝傲慢地拒绝了英国使者马加尔尼的请求,不愿建立商贸关系。这个...
原创 为... 当谈到中国的崛起时,许多西方国家的反应就像邻居家突然中了彩票——既感到羡慕,又有些焦虑,甚至开始感到...
原创 古... 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秦始皇功绩卓著、威名远播,几千年来声名不衰,因此至今仍有很多研究者在研究他。...
原创 1... 今天咱得聊聊一个特别牛的老人,他叫周寿谊,活了 116 岁,硬生生见证了宋、元、明三个朝代的更迭,这...
原创 张... 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和袁恕己五人是帮助李显重新登基为帝,恢复李唐江山的重要人物,因此李显为了...
原创 丞... 在谈到汉室的兴衰时,汉高祖刘邦是一位明智的皇帝,他开创了盛世大汉。而在刘邦的治国过程中,有两位重要人...
原创 回...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提到李世民,大家都会想到“贞观之治”这个辉煌的历史时期。 在李世民的统...
原创 关... 公元219年,刘备稳坐西川,晋升为汉中王。同年,关羽发动北伐,斩杀庞德,俘获于禁,成功水淹曹军七个营...
原创 上... 唐亮,1910年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6岁时,他便加入了革命队伍,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辛的革命...
原创 同...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许多令人混淆的历史人物。例如李广与李广利、张宗昌与张昌宗、李自成与李秀...
原创 常... 1391年,广西龙州发生的动乱让朱元璋深感懊恼。他最信任的战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在接到消息后不久突然...
原创 为... 三国时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让很多将领的英勇事迹更加广为人知。比如赵云...
原创 杨... 在中国历史中,有许多英勇的英雄和聪明的智者,曹操和杨修之间的故事便是一个充满悲剧与智慧碰撞的典型。曹...
原创 李... 在许多史书中,李世民被描绘得异常出色,几乎把李渊的存在感掩盖了,给人一种大唐的江山仿佛是李世民一手打...
三晋古树名木丨新绛县:古树千载... 山西科技报原标题:古树千载知兴衰 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新绛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隐匿着许多令人惊叹的古...
原创 长... 长安的名字非常优美,为什么后来会改成西安呢?这个名字又是由谁来改的呢? 从古代到现代,每一个朝代都...
原创 秦... 前言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在《南园十三首(其五)》中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
原创 长... 姜维向马遵提出了一个计策:“这个地方后面肯定埋伏了敌军,我愿意带五千人埋伏在要道上。太守先派人回报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