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秦始皇功绩卓著、威名远播,几千年来声名不衰,因此至今仍有很多研究者在研究他。然而,这也引出一个疑问: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并非最强的诸侯国,像楚国、齐国在某些方面的实力甚至更胜一筹,为什么秦国却能在短短十年内相继消灭这些强国呢?对此,有人会说是“商鞅变法”的功劳,也有人会提到“兵马俑”显示秦军的强大,但这些解释仍不足以全面说明秦王统一六国的原因。直到考古队在陕西发现一座古墓,并出土了一柄“黄金剑柄”,似乎才揭示了秦国强大的真正原因。
事情要从1992年5月说起,当时考古队在宝鸡市郊的益门村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了金银、玉石、铁器等200多件珍贵文物。陕西历史悠久,是多代帝都所在地,因此发现古墓本不奇怪,但这次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乍看之下,这座古墓规模并不算大,陪葬品也显示墓主人虽有身份,但难以与王侯相比,考古队一度感到失望。就在这时,团队发现了一个用丝织物包裹的物件,打开后居然是一柄“黄金宝剑”。
需要说明的是,这柄剑的黄金部分仅为剑柄,剑刃经过两千多年早已锈蚀成残渣。整把剑长约35厘米,其中剑身24.6厘米,柄长10.4厘米。虽然长度在古剑中并不出众,但金质剑柄加上镶嵌的绿松石,使其价值非凡,也显示墓主人的尊贵身份。仅从工艺来看,这柄剑的金质剑柄是浇铸而成的镂空浮雕,云勾纹和圆珠纹形成蟠虺纹变体,镶嵌了绿松石和其他宝石,工艺精美。虽然墓主人的身份与“黄金剑”的华丽程度似乎不符,但由于未发现墓志铭等文字资料,墓主人的身份仍然成谜。
尽管没有墓志铭,专家还是能通过出土文物分析一些信息。例如,文物中既有北方青铜文化特征,又有典型的中原秦文化金、铜、铁器,还有玉器带有秦、楚风格等。最终,专家推测墓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先秦时期的“土夫子”,而其陪葬品多为秦公一号大墓的被盗物。熟悉考古的人知道,秦公一号墓是秦始皇先祖的墓,也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古墓之一。仅一件“黄肠题凑”就堪称国宝,而秦公一号墓盗洞众多,从墓上耕土层就发现247处掘洞,椁室还有十余处,盗掘活动从汉代延续至唐宋。
总的来说,益门春秋墓出土的金器,尤其是“黄金剑”,与秦公一号墓的器物高度相似,例如鸭首金带扣等,其纹饰和工艺几乎一模一样。因此专家认为,益门春秋墓主人或许就是先秦时代的一位“土夫子”。不管如何,这位“土夫子”仍给现代专家带来惊喜,尤其是黄金剑柄,重量达3公斤。当然,文物的价值不能仅以材质衡量,专家指出,这把剑最大的价值其实在于已经锈蚀成“废铁”的剑刃。
有些人可能会疑惑:“有3公斤黄金在手,为什么专家要关注废铁剑刃?是不是没事找事?”实际上,并非如此。废铁剑刃非常关键,因为这把“金柄铁剑”是东周时期的产物,比秦始皇时代还早。当时铁的价值甚至高于黄金。历史上,铁器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后来成为汉武帝与匈奴作战的核心武器。汉武帝时期,铁甲和铁制武器如环首刀、鱼鳞甲极大提升了军队战斗力,冶铁技术被视为国之重宝,甚至禁止民间使用,可见铁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把“金柄铁剑”出土于先秦时期,比汉武帝时代早近千年。在当时,将铁冶炼成武器极为困难,因为铁的熔点高达1535℃,而先秦时期主要燃料是木材,甚至没有使用煤。能将金、铁两种熔点差异如此大的金属制作成一把剑,工艺难度可想而知。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关中地区大中小秦墓约3000余座,其中出土铁器的墓葬有240余座,铁器总数580余件,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文物中也有类似发现。这把“金柄铁剑”可能是迄今发现的秦国最早铁器之一,也正是这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铁器,使秦国逐步走向强大。同时,专家在金柄剑镶嵌的绿松石上发现了青铜工具打磨痕迹,说明当时仍以青铜为主要材料,这把铁剑可能仅是象征身份的非实用武器。但无论如何,其精湛工艺仍显示了东周秦国的科技实力,也印证了现代一句话: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再仅在于人数,而在于武器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