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抗战时期最悲壮的战役,毫无疑问就是南京保卫战。这是一场本就不可能打赢的战斗,参战的将士们心里都清楚,他们大概率会死在这场战斗中。然而,即使如此,在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的带领下,国军依然与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日军激战了半个多月。原本,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为国捐躯,但就在此时,蒋介石的一封电报彻底改变了战局。最终,国军以5万战士的牺牲为代价溃败,日军攻入南京,开始烧杀抢掠,展开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造成超过30万军民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这场悲剧的发生,到底该由谁负责呢?是唐生智的指挥失误,还是蒋介石的出尔反尔?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段所有国人都不愿提起的历史。
守一座守不住的城
淞沪会战结束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守卫南京。此时,局势已十分明朗,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仅靠从上海撤下来的残兵败将,根本无法守住南京。几乎所有将领都向蒋介石提议,放弃南京,积蓄力量,寻找与日军作战的最佳时机。然而,蒋介石虽然知道南京难以守住,却心里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南京虽然守不住,但至少也应象征性地派兵守一守。毕竟南京是国都,列强的眼睛都盯着这里。如果战斗打得好,争取国际援助是很有可能的。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蒋介石有多么天真。淞沪会战失败后,列强是否提供援助本就是个问题。列强根本不会冒着被日本宣战的风险来支持中国。显然,这场战斗本不该寄希望于外援,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见蒋介石沉默不语,唐生智或许看出了蒋介石的心思,便当即站出来说道:“南京是国都,是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无论如何,都应该派兵象征性防守一下,否则实在对不起中山先生和那些牺牲的将士们!”蒋介石听后非常高兴,立刻表示暂停会议,第二天再议。当天晚上,蒋介石找到唐生智,拍着他的肩膀说道:“能守南京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你,一个是我,你看该如何?”唐生智知道蒋介石自然不可能亲自上阵守南京,于是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守卫南京的任务,誓与国都共生死。
第二天,唐生智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负责南京的守卫工作。面对其他将领的嘲笑,唐生智义正言辞地反驳道:“战事已至此,不表示一下,未免太对不起国家了!”就这样,在蒋介石的半推半就下,这场注定悲壮的战斗开始了。
壮烈的紫金山战役
1937年12月1日,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发布“中方作战命令第25号”,三路进攻南京。中路沿丹阳、句容正面进攻;北路进攻南京侧翼;南路攻占广德,分两路从西南和东南进攻南京。12月5日,日军第16师团抵达句容,守卫这里的粤军66军刚刚从淞沪战场退下,部队已经严重受损,但依旧顽强抵抗。句容很快失守,紧接着汤山保卫战爆发。汤山上300余名国军驻守山顶与日军激烈交战,在日军的迫击炮轰击下,全军阵亡。
汤山失守后,日军开始进攻紫金山。紫金山对于南京保卫战至关重要,唐生智派遣国军王牌部队——教导总队驻守在此。教导总队是蒋介石用来培养军官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单兵素质高,准备为保卫南京而奋战。在紫金山的东边有一座小山叫老虎洞,日军必须先攻占老虎洞才能攻占紫金山。
12月8日,日军开始对老虎洞发动攻击。驻守在此的罗雨峰带领部队誓死捍卫,经过多次绝命冲锋,罗雨峰英勇殉国。桂永清在老虎洞失守后决定撤退到第二峰和西山继续防守。紫金山上的工事异常坚固,日军用重炮轰击了数日,仍未能突破。教导总队顽强抵抗,但大多数士兵英勇牺牲,紫金山战役成了南京保卫战的关键一役。
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随着南京外围阵地的丧失,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12月5日,日军从东南和西南方向进攻,王耀武和冯圣法带领的部队在激烈的战斗中坚持抵抗。尽管兵力不足,战士们依旧拼死奋战,直到12月9日,淳化、牛首山等重要阵地失守。
蒋介石出乎意料的电报
12月10日,南京的后路被切断,日军的围攻越来越紧。唐生智原本决定与南京共存亡,但此时蒋介石却发来电报,要求他带领部队撤出南京。唐生智不敢相信自己收到的这个电报,他曾信誓旦旦地誓言守城至死,但此时,已经没有退路可走。
面对蒋介石的命令,唐生智无奈地下令部队向正面突围。然而,部队在江边发现,原本为突围准备的船只早已被毁,所有退路已断。混乱中,许多战士被踩死、挤死。最终,南京城沦陷,唐生智也在当晚秘密离开南京。
城破与撤退
南京沦陷后,日军展开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军民在此次屠杀中丧命。关于南京保卫战失败的责任,唐生智晚年曾表示自己并非主责,他只是遵从蒋介石的命令。最终,南京的沦陷是不可避免的,事后我们只能通过铭记历史、发愤图强,来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