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帝,还通过一系列重要的改革,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些改革包括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这些措施为中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然而,关于秦始皇的死因,历代学者一直以西汉时期的《史记》为依据。该书中记载秦始皇死于疾病,但现代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郭沫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示,秦始皇并不是死于自然疾病,而是被他人用铁钉钉死的。这一说法一出,立即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那么,郭沫若的这一观点究竟依据了什么呢?
《史记》中的秦始皇之死有着广为流传的版本。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开始频繁巡游全国,目的是展示自己的威严和亲自考察国家的山川景象。到了他第五次巡游时,秦始皇已接近五十岁。虽然现代人认为五十岁仍然属于中年,但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生存环境艰苦,卫生条件差,平均寿命普遍较低,哪怕是像秦始皇这样地位尊贵的帝王,也不例外。而且秦始皇长期忙于国事,操劳过度,几乎没有时间休息,这样的身体状况也使得他很难活得长久。 尽管如此,秦始皇极力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因此他相信许多宣称能找到长生不老药的方士,不断给他们丰厚的奖励,让他们去寻找所谓的仙药。有些方士曾向秦始皇宣称,在海上有神秘的鲛鱼,能为他提供长生不老的药物。秦始皇听信了这些说法,亲自率队前往东海,捕捞这些鲛鱼。虽然最后并未成功,他却带着满满的期待返回了咸阳。 在回程途中,秦始皇继续游历,从战国时期的齐国进入赵国,但由于长期的舟车劳顿和体力透支,他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最终在赵国的沙丘废宫生病。尽管病情有所缓解,他依然心急如焚,希望能尽快返回咸阳。然而,在途中,他的病情加重,最终因病去世。 为了隐瞒秦始皇的死讯,宠臣赵高命令将秦始皇的尸体藏于车内,装满臭气熏天的鲍鱼以掩盖尸体的腐臭味。接着,赵高与宰相李斯密谋,推举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继位,并伪造了遗诏,命令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以及其支持者、著名将领蒙恬自杀。结果,秦始皇去世后,秦国政权迅速崩溃,不久便灭亡。 然而,郭沫若对秦始皇之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秦始皇并非死于疾病,而是被身边的亲信所害,尤其是他的儿子胡亥。他的推理基于一些独特的线索和史料。在郭沫若看来,秦始皇去世后,李斯和赵高发现秦始皇右耳流出了黑色的血液,推测是因为耳中插入了铁钉,而这一致命一击的凶手可能正是胡亥。 郭沫若还提出,在秦始皇的巡游过程中,他突发羊癫疯,在挣扎中撞击了车上的冰鉴,这个过程使得秦始皇昏迷不醒。虽然御医们立刻进行抢救,但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极为落后,秦始皇的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为了及时返回咸阳,秦始皇一路颠簸,受尽折磨,最终因病去世。 郭沫若进一步描述,秦始皇在临终前依然心急如焚,准备立下遗诏。他认为长子扶苏是最适合继位的人,扶苏仁爱宽厚,且有蒙恬的辅佐,能够为秦国带来长久的安定。于是,他决定通过口述的方式传给扶苏遗诏,但此时扶苏正在上郡训练,与赵高等权臣距离遥远。为了防止李斯得知遗诏内容后对扶苏不利,秦始皇命赵高秘密传达遗诏,然而赵高却暗中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甚至让胡亥亲手结束了秦始皇的生命。 郭沫若的这一看法,尽管充满争议,却通过其详细的推理和考证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他在《秦始皇将死》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推测,并且因为他的学术地位,这一理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至今,秦始皇的死因依旧存在许多谜团。虽然史学家们不断通过各类史籍进行推测,但由于距今已逾二千年,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史料和间接的证据,去勾画那段扑朔迷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