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那些顶尖人物都已经去世了。在《三国演义》中,张郃被誉为名将,而第一个称他为名将的人是郭淮。黄忠斩杀了夏侯渊后,汉中地区的曹军失去了领导。此时,郭淮便说:“张将军是国家的名将,刘备对此人心生忌惮。如今形势严峻,只有张将军才能稳定军心。” 如果说,郭淮此时还有些许夸大其辞的成分,那我们再看看刘备的评价:“夏侯渊虽然是总帅,但只是个勇士,哪里比得上张郃?若能斩杀张郃,比斩夏侯渊还要值得十倍。”刘备是众所公认的识人之明,且他身在敌营,他的话自然更具权威性。
然而,从张郃的战绩来看,却并没有什么显赫表现。第一次是官渡之战。当时,张郃作为袁绍的部将,攻打曹操的本营,却在夏侯惇、曹仁、曹洪三路夹击下大败撤退。第二次是潼关之战。马超亲自出马,张郃迎战,结果二十余回合后败退。第三次是汉中的张飞之战。张郃和张飞各带一万人在瓦口隘口对峙,张郃死守营寨不出,张飞则天天喝酒、鞭打士兵。张郃趁夜来偷袭,没想到却中了张飞的埋伏,最终大败逃回。 失去了军队的张郃只身逃回,甚至在夏侯尚赶来支援时还遭到了羞辱:“你如此胆小,屡屡战败!今后再少说话,看我们如何建功立业!”从这些战绩来看,张郃的表现的确不算突出。单对单打不过马超,指挥上又无法胜过曹操的家将,智谋更不及张飞。 按照兵法的要求:“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至少在智慧、勇气和严谨性上,张郃似乎都没有突出表现。那么,为什么他会被称为“名将”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活得久?像陈到、廖化这些人,难道没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但却没有人称他们为“名将”。其实,张郃之所以被称为名将,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他的战略和战术眼光。回想官渡之战时,袁绍得知曹军偷袭乌巢后,张郃曾建议立即前去援救乌巢,但这一建议却被袁绍否决,选择了攻击曹营。事实证明,张郃的建议不仅稳妥,而且务实。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整体战略的正确性才是关键。如果战略错误,再多战术胜利也无法弥补。而当时袁绍的错误决策就是不去救援乌巢,而是选择反攻曹营。即使张郃再出色,也无法改变大局。因此,官渡之战的失败不能怪张郃。同样的,汉中败给张飞后,张郃依旧提出了建议,建议坚守待援。如果夏侯尚听从,也许不会导致之后的多次失败和失去定军山。 作为一名统帅,能根据战况做出合理判断本身就是不容易的。难道每个问题都要死磕到底吗?就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曹操占天时,势不可与之争锋。”这同样适用于张郃的指挥方式。因此,优秀的指挥官应该善于审时度势。 其次是他面对敌人的表现。回到潼关战马超一役。张郃在之前与于禁交手时,经过七八回合便选择了撤退。而之后的李通,面对马超时在一合之内就被刺杀。按《三国演义》中的设定,马超可与一流的武将交手三十余合,而张郃能与马超战二十多合且成功逃脱,可见他在武艺上的水准已然超过一流。即使面对马超这样的强敌,张郃也能保命并成功撤退,这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少数能从张飞手下活命的人之一。 在潼关与马超一战中,马超作为亮相之战,自带光环。这种“光环”能增加战斗中的优势,比如虎牢关吕布的表现。因此,论武艺,张郃毫无疑问是顶尖水平。 第三点是,张郃的经历更像一位普通将领的成长轨迹。张郃从一名普通士兵开始,逐步帮助袁绍攻占邺城,随曹操征伐诸多战役,功勋显赫。他从河北的名将,一步步打拼成曹军中备受尊敬的将领。无论是华容道救曹操,还是在汉中坐镇,与郭淮共同防守长安,最终成为五子良将之一。到了228年的街亭之战,他已经成为中军副帅,掌管一方军队。面对马谡的失败,他果断指挥包围南山,切断水道,不急于进攻,而是稳扎稳打,逼迫马谡多次突围,最终取得胜利。 他的指挥能力看似平凡,却非常坚实、严密,充满了实战经验。他的军事理念并不追求奇谋,而是注重扎实的训练和准备。就像马谡常说的:“兵者,诡道也。”而在街亭一战中,张郃用正规军的指挥和能力击败了所谓的“诡道”。他深知,只有在军队日常管理和协调上做得足够好,任何高明的计谋也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因此,张郃在三国时期,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逐渐从普通将领成长为被诸葛亮都为之敬畏的名将,他的表现堪称“识时务,善用兵法,临敌能迅速决策,无不如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