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出生都充满了神话色彩,前者出生时,光芒照亮整个房间,三天前营地中香气四溢;而赵光义则是在母亲遇到神仙赠日的奇异经历后怀孕的,神仙赠予的日子被吞下,之后便怀有赵光义,且这一异象还复制了赵匡胤出生时的情形。 这种奇异的现象并非个别,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记录。例如,刘邦的母亲在野外见到神龙降临,便生下了刘邦;汉景帝梦见赤彘从天而降,后来汉武帝也应时而生……
赵匡胤和赵光义最终都登上了皇位,但两人登基的方式却常受到争议。赵匡胤被指责不讲道义,打破了孤儿寡母的约定,抢夺了后周的天下;而赵光义则因涉嫌“弑兄”,以及那段令人生疑的“烛影斧声”事件,成为他一生难以洗清的污点。 有趣的是,在赵光义继位后,他曾问群臣他与李世民相比如何。大家都清楚李世民的事迹,但为了讨好赵光义,他们都称他为尧舜之君。只有李昉直言不讳,回应了一首让赵光义尴尬的诗。 关于赵光义继位的疑问,尽管他一直声称是奉赵匡胤的遗命继承皇位,但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透露出他继位不正的嫌疑。即便赵光义搬出了两位母亲杜太后,准备了“金匮之盟”来为自己辩解,这种说法依然没有让人信服。 事实上,赵匡胤在世时,确实曾有过将大宋传给赵光义的打算。赵匡胤虽然成功建立了北宋,但他的思维还是停留在五代的混乱局势中。五代时,幼主即位往往不长久,历史上多次出现政权易手的情况。比如后汉的权力就被郭威夺走,后周也因赵匡胤的崛起而灭亡。当时,赵匡胤的大儿子才九岁,北宋四周有北汉、后蜀和南唐等强敌,赵匡胤因此担心如果他突然去世,国家难以长久。 为了保障赵氏家族的基业,赵匡胤开始为赵光义做准备,甚至在赵光义任职京兆尹时,还将他封为晋王,这在五代时通常是储君的标配。然而,随着北宋逐渐强盛,赵匡胤的儿子们也渐渐长大,赵匡胤开始动摇了,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做储君,但此时赵光义的势力已经逐步形成,他的文官和武将都越来越依赖他,连赵匡胤做决策时都不得不考虑弟弟的意见,尤其是在迁都的计划中,赵光义不同意时,赵匡胤的决定也无法顺利进行。 赵光义察觉到哥哥的疏远,他明白赵匡胤的迁都计划其实是为了限制他在汴梁的权力,而这让赵光义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选择:是退让,还是冒险争夺皇位? 从上帝视角来看,赵光义最终选择了冒险,这也成了北宋历史上的一大谜团——“烛影斧声”事件的由来。 在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在继位前,曾被赵匡胤的妻子宋皇后派人秘密召见。原本召见赵德芳,但意外的是,赵光义被带进宫中,宋皇后震惊之后无奈接受了赵光义的继位,并称他为“官家”。 尽管赵光义最终登基,他自己心里是否觉得自己得位不正呢?其实他心里还是有些疑虑。赵光义曾问大臣们:“我如何与唐太宗李世民相比?”他显然对自己的登基过程有些不安。为了讨好他,群臣都称赵光义为“尧舜之君”,并说李世民比不上他。而参知政事李昉则不屑这些奉承话,直接吟咏起《七德舞》中的诗句:“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这两句诗显然是在暗讽李世民与赵光义的不同:李世民宽厚大度,不为后宫女子所动,还敢放弃囚犯,而赵光义却没有这种胸怀。李昉的直言令赵光义尴尬,赵光义只能勉强承认自己确实不如李世民,并表示“爱卿的话实在发人深省。” 赵光义并非完全没有抱负,他也喜欢读书,并在即位后下令编撰《太平御览》。他也热爱书法,常请擅长书法的大臣指导自己。登基之初,赵光义有雄心壮志,想要继续赵匡胤未完成的事业,尤其是攻占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 然而,赵光义未能实现这些抱负,反而因为一场失败的北伐成为了千古笑柄。979年,赵光义决定北伐收复燕云,但因为北宋军队士气低落,多数将领反对,而他却执意出征,结果在高粱河惨败,亲自上阵的赵光义也在混战中被射中大腿,狼狈逃脱。 为了逃命,赵光义被近臣们用驴车救出,一直跑到涿州才得以获救。由于这次失败,北宋军队失去指挥后迅速崩溃,数十万大军惨败于辽军,赵光义甚至一度失去了皇位。军中有人听闻他失踪,曾打算拥立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为帝。 面对这个情况,赵光义变得越来越冷酷,决定清除所有对自己不忠的人,包括赵德昭、赵德芳,甚至自己的亲弟弟赵廷美都未能幸免。然而,这一切终究没能改变北宋的命运,随着南宋的建立,赵构最终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赵光义的血脉并未长久保住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