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历史中不同寻常的一面。
众所周知,自满清入关中原之后,为了同化各地汉人,他们强制下令要求汉人剃发易服。这样的措施,起初是为了稳固统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连续几代汉人被迫剃发易服,这是否会逐渐模糊满汉之间的区别呢?毕竟在统治者眼中,“满汉之别”在许多场合仍被视作必要。
事实上,到康熙年间,从外貌上已经难以分辨满族和汉族男性。然而,要辨认一位女性是否为满族却非常简单——只需观察她们的耳洞数量。女真人自古就有这个传统:满族女性一出生便由萨满在每只耳朵上扎三个耳洞,双耳共六个,象征其纯正的满洲血统。而汉族女子一般只扎一对耳洞,蒙古女性也同样如此。
满族源自白山黑水间的女真部落,因此延续了女真人扎耳洞、佩戴耳饰的习惯。到了明末,随着后金部落的崛起,族中勇猛的男子以耳带金环为荣,这种风潮也影响了后金女子,她们追求各种耳饰,耳环的材质随着军队扩张逐渐从铜质升级为金银,甚至使用东珠、珊瑚或玉制耳环。耳朵上佩戴四到五个耳环(称为一耳四钳或一耳五钳)成为普遍现象,而一些喜欢炫耀的女子甚至会挂上九个不同材质的耳饰。
满洲入主中原后,耳洞成为区分满族与汉族女性的明显标志。不过,随着满族对汉族礼仪的熟悉与接纳,清廷认为满族女子耳上挂太多耳饰既不符合礼制,也显得别扭,于是规定每位满族女子每耳最多只能佩戴三只耳环。
通俗地说,无论出身高低,满族女子出生后都必须在每边耳垂扎三个耳洞,佩戴时只能选择与身份相符的三只耳环。富裕家庭的满族女子耳环多为玉制或珍珠,而家境较差的女子,即便是铜制耳环,也必须佩戴,以便与汉人区别开来。在清宫中,每次为皇帝选秀女,首先查看的就是耳洞是否扎得准确,如果扎错位置或数量,不仅无法入宫,秀女的父母也会受到惩罚。
在如此严格的规定下,我们今天看到的清代后妃画像中,她们几乎都佩戴三对东珠耳环。这些耳环工艺精美,每串包含两颗东海大珍珠,中间用极薄金片隔开。宫中妃嫔以东珠为贵,而普通王公贵族家中,女主人佩戴的耳环种类和材质则更加多样。
令人费解的是,即便清朝统治中原已百年,满汉融合不断加深,清廷仍坚守满洲女子一耳三钳的传统。乾隆皇帝曾明令禁止改变这一习俗,到嘉庆、道光年间,这一规定甚至更加严格。光绪皇帝大婚时,隆裕皇后仍佩戴三对珍珠耳环。由此可见,一耳三钳从清朝建立一直延续到灭亡,民间初期也有满族女子依然如此装扮,因此将“一耳三钳”作为区分满汉女子的标志是十分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