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戈登和其他士兵一起冲进圆明园,进行大规模的烧杀抢掠。 《北京条约》签署后,戈登作为李鸿章麾下的军事指挥官,领导洋枪队与清政府的江南江北大营联手进攻太平天国。到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彻底失败,清政府取得了胜利。 在回国之前,戈登通过李鸿章向清政府提出了二十条建议,这些建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积贫积弱,英法联军直取帝都** 1、**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损失惨重** 戈登之所以来到中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密切相关。英法为扩大在华利益,因清政府的拒绝而爆发冲突,最终演变成战争。英法联军深知,只要把坚船利炮开进天津,清政府必将投降,事实证明,情况确实如此。当联军攻入天津时,满清皇帝便逃往承德。最令人震惊的是,英法联军不仅攻占天津,还直接进入了中国的都城——北京。戈登正是这支联军的一员,抵达北京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抢夺战利品。 英法联军闯入紫禁城,冲进颐和园,还进入了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抢走一切能够带走的物品,炸毁了无法带走的珍宝。随后,圆明园被大火焚烧,英法联军的罪行也随之消失在烈火中。
不久后,清政府与英法签署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英法联军撤出中国。然而,这场战争带来的不仅是割地赔款,清朝也面临更为严峻的危机,这就是由农民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2、**太平天国,清军难以招架** 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农民起义发展而来的,这场起义自西南地区蔓延,波及到长江中下游,并迅速在富裕的江南地区壮大。其全盛时期,几乎席卷了数十个省份,严重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当时调集了江南江北两大军营进行围剿,但始终未能取得显著成效。 《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与英法结成同盟,部分英法军队驻留中国,协助清政府改革军队,成立新军,并参与剿灭太平天国。戈登则成为洋枪队的一员,担任其中重要职务。 在西方援助下,曾国藩的淮军和李鸿章的北洋军逐步崭露头角,成为清朝的主力军,参与了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经过中外联手,太平天国终于被镇压,曾国藩等人也看到了太平天国内部的腐化以及其奢华的王府。1862年,当宁波地区的太平天国兵力被歼灭,戈登成为新的洋枪队队长,从此与中国的历史密切相连。 **佩剑者,也是贪财者** 1、**骑士精神带来的底线原则** 戈登是一位“佩剑者”,在西方,这个称呼通常用来指代那些恪守原则、勇于承担责任的传统贵族绅士。戈登深知,虽然中国当时的军队软弱无力,但经过训练,完全能够成为强悍的战士。他的洋枪队纪律严明,作风严谨。与当时其他破坏百姓的流寇军队不同,洋枪队的军饷来自丰厚的奖励,而不是掠夺。 尽管戈登的行为遵循骑士精神,但他并非完全不贪财。由于他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他曾向李鸿章索要军饷。这种行为在英国是合法的,因为军人有权向上级索要军饷。李鸿章深知戈登的战斗力,因此愿意提供资金,以保证洋枪队能继续作战。 李鸿章在日记中多次提到戈登,称他为一位有高尚情操、严守道德的英国军人。戈登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屡次立下战功,洋枪队也因此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力量。 然而,戈登与李鸿章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和谐。在苏州城,戈登曾用自己的名誉保证,投降的太平天国士兵会得到人身安全,但李鸿章却违背承诺,滥杀投降的士兵。这一事件让戈登差点与李鸿章决裂,因为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名誉。 2、**贪财,引发的矛盾** 虽然戈登以正直著称,但他依然是一个贪财之人。虽然他从不贪污军饷,但对于他人赠送的钱财,他也不拒绝。戈登经常向李鸿章索要钱财,一方面是支付洋枪队的军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口袋。 戈登向李鸿章要钱,并非不合理,因为在英国,军人有权索要军饷。但洋枪队并非清朝军队,因此并没有从朝廷获得军饷。李鸿章对于这些请求并不感到愉快,因为他自己在洋务运动中也将大量利润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临行作别,二十条建议以图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戈登对中国的感情愈发深厚。他真心希望改变大清帝国的积贫积弱局面,提升清朝军队的战斗力,稳固清政府的统治。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平定,戈登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准备回到英国。在离开之前,戈登通过李鸿章向清政府提出了二十条建议,主要内容包括:在签订条约时,要明确写清条款;迁都到更安全的城市;优先发展陆军,海军其次;重要官职和教员应由中国人担任等。 虽然这些建议有些并不适用于当时的清朝,但戈登在军事方面的建议却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戈登登船返回英国,但他再也没有机会知道清政府是否采纳了这些建议。 在历史上,戈登作为洋枪队的队长,对太平天国造成了极大的伤亡,严重打击了农民起义的进程。然而,清政府的军队,特别是洋枪队的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 但清朝政府未能意识到,真正需要革新的不是军事,而是政治上的彻底改革。几十年后,武汉的枪声响起,全面革命的号角吹响,清政府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专制政权,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