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曾五次北伐,最终因病去世于五丈原,未能实现恢复汉室的目标。有人曾提出,诸葛亮若采纳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计划,或许可以成功完成刘备的遗志,恢复汉室大业。然而,诸葛亮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至今仍让人感到惋惜,成为了一个历史谜团。
要成功实施“子午谷奇袭”,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魏延必须在十天内赶到长安;二是守卫长安的曹魏大将夏侯楙必须临阵逃脱。有人说,诸葛亮并非不愿意采纳魏延的计谋,而是他早已预见到如果执行这项计划,魏延很可能会成为“冤死鬼”,一去不回。或许诸葛亮没料到,时隔千年后,另一个人尝试了这个险招,他就是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高迎祥。
崇祯六年(1633年)正月,高迎祥带领起义军攻占湖北房县等地后,分兵两路:一路攻入湖广,另一路由高迎祥亲自率领,突破了明军的防线,进入陕西南部。到了崇祯九年,高迎祥决定自己亲自闯一闯子午谷,计划一举拿下西安。
就在高迎祥觉得胜券在握时,他遇到了自己的克星——明朝名将孙传庭。那年3月,孙传庭被任命为陕西巡抚,开始全力镇压农民起义军。孙传庭带领的明军,被称为“秦兵”,大多数士兵来自陕西榆林,个性彪悍,作战勇猛。
7月,天气酷热,高迎祥率领5万主力进入子午谷,计划偷渡进攻西安。然而,这条看似捷径的道路,最终把他引入了深渊。由于道路狭窄且崎岖不平,再加上暴雨滂沱,5万大军在跋涉了好几天后,才走完了一半路程。更严重的是,军队疲惫不堪,物资损失惨重,几乎丧失了一半。
7月16日,经过一番艰苦跋涉,高迎祥终于抵达黑水峪。只要通过这里,前方便是开阔平坦的道路。然而,孙传庭早已在此埋伏,等待着起义军的到来。经过激烈的战斗,秦兵最终取得了胜利。7月20日,高迎祥被打得负伤,最终躲进山洞中,被捕后遭到凌迟处死。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继承了他的起义军,并且收编了高迎祥的残部。在李自成的领导下,起义军如猛虎出笼,最终攻破了北京,迫使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高迎祥用他和5万起义军的生命,给后人上了一堂历史课——“子午谷奇袭”计划几乎不可能成功。
换句话说,即便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建议,最终也可能会失败。正如毛主席所评价的“子午谷奇袭”一样,“此计太悬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