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徐州绥靖公署被改组为徐州剿总司令部,刘峙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司令,负责全权指挥徐蚌战场上的国民党军。实际上,这一任命在当时的国民党军中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很多人认为,徐州作为通往南京的大门,防守重任应该交给一位能够应对强敌的将领。如果不能派出真正的猛将,至少也应该派一个有足够能力的将领,然而却派了刘峙来守关,这让不少人忍俊不禁,甚至有人直言:“这不是派了只猪来看门吗?”
刘峙的指挥能力一直备受质疑。在淮海战役的初期,他由于被我军牵着走,盲目收缩兵力到徐州,导致局势变得越来越被动。更糟糕的是,在黄伯韬第七兵团撤退时,刘峙竟然要求带上上海的金银财宝,这一决定让黄伯韬的兵团在碾庄地区陷入了困境,最终被我军围歼。直到杜聿明的部队在淮海战场上全军覆没,刘峙才逃脱了困境,保住了性命。 “长腿将军”或“猪将军”,这些都是用来形容刘峙的词语。作为蒋介石的心腹,国民党军中的五虎上将之一,刘峙的能力究竟有多差? 事实上,刘峙的成长经历证明,他并不是完全没有能力。从他早年参军至今,可以看出,他并非完全靠运气混到了高层。早在北伐战争时期,刘峙便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他很善于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始终忠实于蒋介石,这也是他能得到蒋介石重用的原因之一。在中原大战期间,刘峙屡次带领部队获得胜利,因此他也被人称为“福将军”。到1935年,刘峙已经升至二级陆军上将,并且担任了河南省政府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6月,刘峙被任命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那时,蒋介石决定撕毁双十协定并派兵进攻中原解放区。为了躲避国民党军的进攻,我军开始实施突围。刘峙凭借敏锐的判断,迅速察觉到我军撤退的方向,并果断调动了10个整编师进行包抄。由于我军无法在根据地扎根,最终不得不付出一定代价撤离中原。 从这些事例来看,刘峙并非一无是处。尤其是在判断我军撤退的动向方面,他展现了一定的能力。然而,在1946年9月的定陶战役中,刘峙的整编第3师由于暴露了破绽,使我军找到了机会进行反击,最终将其歼灭。蒋介石因此非常生气,将刘峙撤职,直到淮海战役前才再次启用他。很多人质疑,既然刘峙并非最合适的人选,为什么不直接任命杜聿明为剿总司令?杜聿明是否能改变战局呢? 实际上,杜聿明担任剿总司令并不现实。从当时国民党军的剿总司令部的设置来看,杜聿明的资历还不足以胜任这一职位。例如,东北的剿总司令部由五虎上将卫立煌担任,而蒋介石曾一度想让白崇禧担任华中剿总司令,但白崇禧认为淮海战场的形势非常严峻,最终拒绝了这一职位。所以,基于资历和职位安排的考虑,刘峙还是最合适的人选。 总体来说,刘峙早年在战场上确实表现过英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变得迟钝,失去了当年的拼搏精神。尤其是在经历了权力斗争后,刘峙更加趋于保守,逐渐失去了坚定的理想和目标。最终,他只能依靠过去的荣誉来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