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并没有投奔曹操,而是选择了刘备。奕天认为,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诸葛亮希望成为大臣中的首席。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曾自比于管仲和乐毅。管仲是齐桓公时期的宰相,是文官中的最高职位;而乐毅则是燕国的上将军,担任武将之首。如果诸葛亮去了曹操那里,由于曹操的阵营里人才众多,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他都很难成为顶尖人物。所以,诸葛亮不可能选择曹操。
然而,刘备却给了诸葛亮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封他为“军师将军”,这个职位在当时相当于文官的最高职务。那时,刘备手下并没有丞相一职,而“军师”就是顶尖职位。此外,诸葛亮的将军职位是“署左将军府事”,也是当时刘备手下的最高军事职位。而关羽等人直到刘备称汉中王后,才得到更高的封赏。
其次,荀彧并不认为诸葛亮很出色。荀彧曾向曹操推荐了许多有才的人,如郭嘉、荀攸、陈群等人,但并未推荐诸葛亮。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时人莫之许也”,意思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诸葛亮的能力。诸葛亮的才干,只有崔州平、徐庶、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少数人了解。如果诸葛亮主动去投奔曹操,一开始很可能就像庞统投刘备时那样不被重用,甚至最坏的情况可能会被曹操赶走。
诸葛亮没有必要去冒这种风险,选择投奔一个从一开始就重视自己的人。于是,诸葛亮选择了隐居,等待有识之士来邀请他。
最后,诸葛亮认为汉室已经将倾,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诸葛亮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汉室继承人。如果他选择投奔曹操,即使一开始未能获得重用,但只要曹操给予他展示才华的机会,诸葛亮很快就能赢得信任,取得更高的职位。裴松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指出,诸葛亮的才干远超陈群和司马懿等人。虽然曹操手下人才济济,但凭借诸葛亮的实力,他完全有可能超越这些人,成为丞相或录尚书事。
然而,诸葛亮早就看出,东汉终将被曹操或其后代取而代之。作为一个忠诚的人,诸葛亮不愿意为自己的私利去推翻汉室,这是他与荀彧相似的地方。诸葛亮的忠诚和坚定已经通过他的行为得到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