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赵构杀岳飞是为了求和。的确,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当时南宋的主战派和主和派是完全对立的,杀掉对方阵营的核心人物,可以削弱敌对势力,增强自己的权力。然而,我相信这并不是赵构杀岳飞的根本原因。
赵构是南宋的皇帝。作为皇帝,无论是谁,都希望扩展疆土,迎接四方朝贡。没有哪个皇帝不想把自己的国土扩展到尽可能大的程度,只是现实中往往有很多限制。而赵构偏偏不想北伐?难道他甘心只坐享一半江山,不去追求更大的成就?难道他愿意让自己的国家始终处于“敌人随时来攻”的威胁之下?他真的疯了吗?
有些人说赵构不愿意北伐,是因为害怕徽钦二帝复位,担心“岂不念,疆圻蹙(或有版本为‘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这话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但仔细想一想,徽钦二帝就算真的回来了,能否动摇赵构的皇帝宝座呢?
宋徽宗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时就已经退位了,宋钦宗则是在靖康之变中被金人废除了皇位。虽然退位后仍然有可能复辟,但复辟需要强大的实力。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当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尊为太上皇,后来他回到长安后有复辟的可能吗?
徽钦二帝是两代亡国的皇帝,而赵构是重建南宋、凝聚了军心民心的开国皇帝。他的实力和声望,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徽钦二帝想复辟,几乎是不可能的。赵构真正害怕的不是徽钦,而是金朝,是那些武将。金人当年对他的威胁,甚至让他失去了生育能力,而武将们则曾逼迫他退位,把帝位禅让给三岁的太子赵旉。这些都是赵构一生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所以,赵构真正忌惮的,是那些能够战胜金军的武将。而一旦金军的威胁减轻,赵构对武将的忌惮就更加强烈了。
赵构是一个极度自私、谨小慎微的皇帝,他不懂忠诚,不理解家国情怀,更不能理解那些有着绝对军事实力的将领为何没有更高的野心。在他眼里,每一个抗金的大将,都是潜在的威胁。
每一个武将,都是他心中的敌人,但他又不能杀掉所有的大将。万一金军再度来袭,谁来保卫南宋呢?因此,他只好选择在众多抗金将领中,挑选出一个来杀掉,然后通过解除他们的兵权、将他们调离军队,或者以封王封爵的方式加以安抚,再或者把他们安置到偏远的地方去,始终密切监视他们的动向,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地位。
而岳飞,正是不幸被赵构挑中的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