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0月,《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发了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学习》。尉凤英是沈阳七二四厂的技术工人,随着这篇文章的发表,她的声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共九大、十大和十一大期间,她先后被选为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1969年,尉凤英作为工人阶级杰出女性代表,在九大会议上登上了引人注目的发言席。那时的尉凤英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她是如何被誉为“毛主席的好工人”的呢?
“总是在跑的铁姑娘”
尉凤英于1933年出生在沦陷后的辽宁抚顺。她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而母亲则靠一己之力抚养尉凤英和她的哥哥妹妹。在那段旧社会的艰难岁月里,尉凤英家境贫寒,生活困苦。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尉凤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希望。1953年,尉凤英参加了工厂的招工考试,成功进入沈阳的国营七二四厂成为一名工人。从贫困的旧社会到加入先进的工人阶级,尉凤英心中充满了对党和国家的感激。年仅20岁的她,对待工作充满了热情和干劲。她不仅思维敏捷,还善于在工作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刚进厂不到半年,尉凤英就贡献了她的第一项技术创新——自动卡具。通过在流水线的实际使用,自动卡具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够提高50%的产量,而且十分安全可靠。在厂领导的鼓励下,尉凤英的技术革新之路越走越远,她陆续提交了“自动送料器”和“半自动开关”等超过100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创新。经过实践验证,她的技术提升了生产效率,达到了提前完成十年生产任务的效果。
尉凤英的努力在工友中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受到她的带动,工厂内的100多名年轻职工也积极投入到技术创新的研究中。这个火热的创新氛围直接带来了增收160万元的丰硕成果。
由于心中怀着对党的感恩,尉凤英几乎没有个人私利的念头。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她常常起早贪黑,甚至因为回家太晚不想影响邻里的休息,选择在家门口蹲着睡觉。
心里无私,天地宽广
多年来,尉凤英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获得了省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1955年,她有幸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在随后的几年里,毛主席共接见了尉凤英13次,并在建国20周年庆典中邀请她在天安门城楼宣读贺词。
除了对尉凤英以往工作的肯定外,毛主席还对她寄予厚望,期望她能继续发扬工人阶级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冲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前线。
《人民日报》社论发表后,尉凤英被推举到领导岗位。1968年,辽宁省革委会成立,尉凤英担任副主任(相当于省委副书记)。此后,她还先后在省妇联和全国妇联担任重要职务。从一线工人到中央领导,尉凤英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工人阶级的出身,她保持着朴素和勤恳的作风,为社会树立了积极的精神文明典范。尽管她没有什么执政经验,但她始终对党和人民保持高度忠诚。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尉凤英的社会影响力引起了反革命集团的注意。当他们试图拉拢她时,尉凤英毫不动摇,拒绝了权力的诱惑,没有与造反派同流合污。多年后,尉凤英回顾自己的从政经历时提到,自己从未借机整过人,也没有协助别人整人。她的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体现了她的坦荡和高尚品质。
1977年,尉凤英卸去了中央职务,回到沈阳的机械厂担任副厂长。工作岗位的变化并未影响她的工作热情。进入80年代后,尉凤英继续在基层工厂担任副厂长和工会主席,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了不平凡的作用。1993年,她办理了退休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