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曹操、孙权有着很大的本质差异,刘备可以说是草根出身,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他的事业以“仁义”为旗帜,推崇礼贤下士,吸引了许多优秀的能臣与将领。刘备在三国时期,虽然属于比较偏远的蜀汉,但他有着敏锐的识人眼光和较强的领导能力。刘备特别擅长发现、使用和培养人才,他的领导风格让很多人脱颖而出,也使得许多关键人物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能够识别和正确评价每个人的能力,甚至连诸葛亮也不得不自愧不如。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三国之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较量。作为地位较为偏弱的蜀汉,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无法与曹魏或东吴相提并论。蜀汉不仅人才稀缺,而且这些人才各有缺点。尽管如此,刘备依然能做到人尽其才。他从不因为个人情感而忽视才能,尤其是在关羽和张飞身上。虽然他们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但刘备从不迷失于亲情,他准确地评估了关羽和张飞的优缺点。关羽虽然能关心士兵,但有时过于傲慢;而张飞虽然能尊重有才之将,但却常因酒后失控对士兵过于严苛。刘备早早指出,张飞的这种做法最终会为自己带来祸害。
除了识人,刘备也能够客观地自我评价。虽然他是位君主,但他并非一味谦虚,而是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他非常清楚自己在三国中的位置,特别是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最大敌人是曹操。虽然刘备有强烈的匡扶汉室的决心,但他依旧坦言自己缺乏足够的治国理政的才能。能够认清自己的不足,这种自知之明在历史上也很难得。
然而,尽管刘备具备众多优点,他最终还是因为情感冲动做出了错误决策,导致蜀汉的力量在三国中最为薄弱。在对吴国的战争中,刘备执意向东进攻,尽管众人劝谏,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结果蜀军兵败,刘备的健康也因此一蹶不振。在临终时,刘备把自己的儿子刘禅和蜀汉政权交给了诸葛亮。
有一次,刘备在巡视时看到了马良的弟弟马谡,他问诸葛亮关于马谡的看法。诸葛亮认为马谡是一位优秀的年轻才俊,而刘备则直言不讳地指出马谡虽然口才出众,但他的实际能力不足,不能过于重用。刘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意识到马谡虽然博学,但缺乏实战经验,容易犯纸上谈兵的错误。他深知,马谡和诸葛亮关系密切,担心若马谡被过度重用,可能会影响到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
马谡年轻且才学出众,史书上曾说他“兄弟五人皆有才名”,在军事理论方面也很有造诣。然而,刘备仍然不看好他,原因在于马谡的年轻和缺乏实战经验。与此同时,马谡出自荆州,和诸葛亮关系较深。诸葛亮的父亲曾经在荆州避难,马谡的家族与诸葛亮渊源深厚,这使得刘备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疑虑。他担心诸葛亮与马谡形成小团体,可能会影响蜀汉的政权稳定。
刘备的担忧在后来的事态发展中得到了验证。虽然诸葛亮对刘备的临终遗言不以为然,但马谡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展现了才华。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在平定孟获时成功实施了“攻心为上”的策略,最终取得了“七擒孟获”的胜利。然而,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确实在治理蜀汉方面表现出色。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蜀汉的政权逐渐稳定,北伐的条件也逐步具备。
诸葛亮开始了北伐之路,第一年春天,他指挥赵云和邓芝率军走斜谷道,占据了箕谷,对魏军形成威胁。与此同时,诸葛亮亲自带领主力军向陇西进军,成功袭击了魏国的天水郡。赵云和邓芝成功牵制了魏军的西线主力,为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创造了进攻机会,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这次成功源于蜀军的突袭,曹魏的防线毫无准备,很多守卫士兵选择弃城而逃。由于魏军的准备不足,诸葛亮迅速扩大战果,占领了陇西地区。但在攻占陇西郡时,遭遇了太守游楚的顽强抵抗。游楚誓死守卫,导致诸葛亮未能如愿快速占领该地区。为了避免计划失败,诸葛亮决定在街亭设下伏击,以阻挡魏军的进攻。
街亭地势得天独厚,适合伏击战。诸葛亮原本决定让魏延担任先锋,但最终选择了马谡。马谡虽年轻,但由于他在军令状上立下誓言,诸葛亮决定给他一个机会。马谡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战经验,最终他在关键时刻犯了错误,使得蜀军的战斗陷入困境。正如刘备所预料,马谡在战场上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最终影响了蜀汉的军事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