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发生时,刚刚登基的曹丕本打算坐山观虎斗,暗中等待局势明朗,却被老谋深算的孙权巧妙利用,最终促成了蜀吴再次联手对抗曹魏。
先梳理一下基本脉络:公元220年10月,曹丕称帝;次年,刘备也登基称帝,并计划讨伐东吴。孙权心存忐忑,先派人北上称臣,曹丕接受了表面的投降;到222年,刘备在战争中失败,陆逊为防魏军突袭,带军撤退。同年底,孙权反悔,拒绝签订盟约,并拖延派遣人质。曹丕怒而派兵南下,但第二年魏军在与吴军对阵时爆发瘟疫,只能全军撤回。不久,刘备在白帝城去世,蜀吴再次联合抗魏。从整个过程来看,曹魏并未从夷陵之战中获利。那曹丕为何会走到这个地步呢?可以做如下简要分析。 关于是否趁机攻击东吴,曹丕最终选择了旁观。当时,曹魏朝廷曾认真研判刘备是否会替关羽报仇。几乎所有大臣都认为,丢失荆州、实力受损的蜀汉会谨慎行事,不敢轻举妄动。唯独刘晔断言,刘备为了振奋士气、安抚人心、显示仁义,绝不会忍气吞声。当刘备摩拳擦掌、孙权被迫派人称臣时,几乎所有曹魏大臣都在庆贺,而刘晔则独辟蹊径,他认为应趁刘备内部和对外压力同时存在之时,南下分割东吴;这样,即便蜀汉获得荆州,也难以长期支撑。然而,曹丕认为自己刚登基,应显示仁德,不应拒绝投降的孙权,于是选择“先接受吴降,再图攻蜀”。事实证明,如刘晔所料,蜀道险阻,刘备也已布好防御,魏军远征难以获利,最终只能在夷陵之战期间当旁观者。 至于魏吴各自的算盘,孙权在刘备巨大压力下暂时向曹丕低头,实际上只是权宜之计。曹丕接受投降,一方面表面上是“接受降者”,实际上是借机压制刘备,扶持弱小、打压出头的势力。孙权虽被动承担了部分风险,但对曹魏而言是可利用的棋子。当孙权意外获胜时,陆逊敏锐地察觉到曹丕挂羊头卖狗肉,表面号称讨刘,实则不想让东吴趁胜追击,于是果断撤兵,转而防备曹魏。 在夷陵之战获胜后,蜀汉的主动权重新落入孙权手中,而曹丕对他已失去利用价值。魏军按约派人签订盟约时,孙权多次拖延;曹丕怒而派大军南下,孙权则通过境内蛮族未平、上书装怂等手段争取时间,并最终拒绝面见,使江防坚固。曹丕无奈之下,派遣曹休、张辽、曹仁、曹真、张郃、徐晃等精锐南征,试图夺回主动权,但蜀吴互相呼应,双方再度联合。223年初,魏军大举南下,虽屡获小胜,但吴军在朱然、潘璋等名将率领下顽强抵抗。在围攻江陵时,魏军爆发瘟疫,为避免重蹈赤壁覆辙,曹丕最终召回全军。与此同时,诸葛亮已启程前往白帝城,不久刘备去世,蜀吴再次结盟,三国鼎立格局正式形成。 可以说,夷陵之战中,孙权不仅遏制了刘备的势头,还通过战略上的巧妙操控,让刚登基的曹丕误判局势,成为最大赢家。随后,三国鼎立的格局确立,而曹魏也失去了最佳时机。当然,这些都是事后分析,站在曹丕当时的立场,要顶住一众大臣的压力,仅凭刘晔的意见做出决策,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