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的心情格外激动。他从1929年1月到1930年10月,接连战胜了对手,成功实现了武力统一,认为中国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他信心满满地认为,经过这场“讨逆”战争,他已经为自己的政治梦想铺平了道路,坚信自己能够统一中国,任何叛党、乱国之徒都不会再威胁到他的统治。在他的眼中,环顾四周,想要掌控中华的,非他莫属。显然,蒋介石有了登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宝座的强烈愿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立刻采取了两项重要的政治措施:首先,他决定“肃清匪共”,对中共控制的苏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其次,他计划召开国民会议,希望借此通过设立总统制的约法,并通过这个会议来为自己当上大总统铺路。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逐渐发展壮大。通过一系列斗争,革命根据地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建立了15个大小不一的红色根据地,红军的规模也迅速壮大,达到了13个军、约10万人。特别是江西、闽浙赣、鄂豫皖等根据地,距离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越来越近,给蒋介石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他看来,这些革命根据地的存在,远比国民党内部的反蒋派更加可怕。为了避免自己的总统梦想落空,蒋介石决定摧毁这一威胁,铲除这颗“心腹大患”。 于是,在中原大战刚刚结束后,蒋介石便开始调动兵力,准备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展开大规模的“围剿”。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他在1930年10月10日,借双十节之际,发表了《告父老文》,提出了“肃清匪共”、整理财物、清理吏治、发展经济、励行地方自治等五项政治措施。紧接着,13日又发表了召开三届四全会的通知,确认会议将如期于11月12日召开。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还在中央党部设宴,邀请了胡汉民、蔡元培、孙科、戴季陶等人,并就召开国民会议的相关议题进行了讨论。 当时,蒋介石相信自己的一切计划已经安排妥当,自己即将登上大总统的位置。他于是决定与宋美龄一起,去上海和奉化省亲祭祖,享受一段悠闲的时光。10月23日,蒋介石和宋美龄踏上了这次充满象征意义的旅程,显得从容不迫,仿佛在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政治胜利。 回到家乡奉化,蒋介石着手在家乡进行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这些土木工程不仅反映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也体现了他“荣宗耀祖”的心态。奉化的王月曦在《毛福梅与蒋氏父子》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些建造活动。据王月曦介绍,蒋介石在家乡兴建了多个大规模的建筑,包括占地近百亩的溪口武岭学校、妙高台别墅、武岭门城楼等一系列项目。此外,他还扩建了丰镐房等居所,以此来改善家族的生活环境。 丰镐房是蒋介石家族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尽管这座宅邸在外观上进行了多次改建,但大门的方位和尺寸依旧保持原样,风水先生认为这是龙脉的关键部分,稍有改动可能会影响整体风水。为了拆建丰镐房的旧有结构,蒋介石还在溪口街头建设了18间楼房,并动员了周围的28户邻居搬迁,其中27家都同意了,只有一家拒绝搬迁。最终,这家坚持不搬的农户没有受到太多干扰,成了当时人们传颂的“敢于抵抗权势”的典型。 丰镐房经过改建后,成为蒋介石和家人重要的生活场所。这座新宅包括三幢主建筑,最前方的一幢被命名为“素居”,正中有一个佛堂和一间卧室,布置和蒋母生前住处相似。西侧一间卧室是为了毛福梅设计的,里面陈设着她的旧式嫁妆;东侧则是为宋美龄准备的西式房间,虽然没有真正住过。其后方是“报本堂”,此堂的装饰和布局尽显蒋家家族的威严,五马散墙、装饰精美的柱子和楹联都传达出蒋家对祖宗的崇敬。 在这些家乡建设的日子里,蒋介石不仅亲自参与了许多项目,还大力支持家乡的民间活动。武岭学校的建设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项,学校占地百亩,内设多个部门,包括农业中学、小学、农场和医院等设施。宋美龄对这所学校的设计和建设工作非常关心,甚至亲自参与了每一个细节,包括门窗的漆色。武岭学校的落成典礼选在蒋介石44岁生日那天举行,蒋介石身穿校长服,站在礼堂讲台上,接受大家的祝贺。 为了庆祝新屋落成,蒋介石还特别请来最有名的“老龙”舞龙队,按照乡俗进行舞龙仪式。宋美龄也非常喜欢这种民间舞蹈,她对蒋介石给舞龙队的红包金额表示不满,于是又额外增加了一部分。舞龙队的表演十分热烈,不仅白天舞龙,晚上还点燃蜡柴火把,在溪边沙滩上继续舞蹈,吸引了周围居民纷纷前来观看,场面热闹非凡,犹如过节庆典一般。然而,在这片歌舞升平的背后,毛福梅却感到异常孤独和凄凉。她最希望的就是能够和儿子团聚,但不知为何,儿子一直杳无音讯。每当周围的热闹活动进行时,她的思念愈加强烈,孤独感也愈加深重。为了寻求内心的解脱,毛福梅还资助修建了供奉蒋氏祖先的摩河太公的摩诃殿,并修建了通往雪窦寺的山道,试图借此寄托心中的思念。 在这段时间,蒋介石夫妇还去上海探访宋老太太,并在美国江长川牧师的主持下,举行了蒋介石的基督教洗礼仪式。除宋庆龄外,宋家其他成员也参与了这一重要的宗教仪式,标志着蒋介石正式加入了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