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上,能让三个皇帝轮番上阵、打了整整七十年、最后还下狠手“灭族”的敌人,准噶尔可以说独一份。
明明是个草原部落出身的汗国,怎么就成了清朝心头的一根刺,它到底做了什么,让本是“附属关系”的局面,演变成你死我活的国运之战?
一场关于统一、权力、民族生存和帝国边疆秩序的大博弈,从噶尔丹的野心,到康雍乾三代的轮番征讨,再到最后的灭族收场,准噶尔汗国的兴衰,几乎写满了清朝西北边疆的全部血泪史。
草原小部落到西北大心病
在明清交替的那段混乱时期,蒙古草原也不太平,卫拉特蒙古,也叫瓦剌,分成四个部落: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原本是一家人,但为了地盘和牲畜,分得七零八落,其中最野心勃勃的,就属准噶尔。
准噶尔真正的崛起,是从噶尔丹掌权开始的,1671年,他通过一场内部政变上台,到了1678年正式称汗,统一了西蒙古诸部。
别看他出身草原,但做事一点都不草率,他搞了蒙古文字改革,制定法律,推行中央集权,把原本松散的游牧部落,变成了一个制度化的汗国。
但这位“改革派”汗王并不满足于草原,他的野心写在行动上,1678年,他南下打下叶尔羌汗国,拿下天山以南。
接着西征哈萨克,扩张到中亚草原,然后又把主意打到了清朝的喀尔喀蒙古,一路打到1688年,整个蒙古高原都跟着震了三震。
更让清朝头疼的是,噶尔丹还跟沙俄眉来眼去,沙俄当时正跟喀尔喀蒙古打得火热,噶尔丹趁机出兵,替沙俄解了围,还抛出一句“君南我北”的口号,公然要跟清朝分天下。
当年清朝的藩属体系就像一个家庭联络网,准噶尔这一插手,把整个体系搞得七零八落,1690年,准噶尔军竟然打到了乌兰布通,距离北京只剩700里,康熙一看,这事不能再拖了,亲自挂帅出征。
清朝为什么这么执着
康熙一上来就打了个硬仗,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他用火器破掉准噶尔的“驼城”防御,噶尔丹狼狈撤退,可惜没能一口吃掉他。
到了1696年,康熙玩了把大的,三路大军合围,在昭莫多一战歼灭了准军主力,噶尔丹被逼到绝路,众叛亲离,最后自尽,按理说,大boss死了,差不多可以收工了吧
可惜噶尔丹一死,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接手了汗国,他不像噶尔丹那么急着扩张,反而躲起来养精蓄锐,这一“隐忍”,养出了更强的准噶尔。
雍正继位后,清朝重新发动战争,但这次没那么顺利,1731年清军在和通泊中了埋伏,损失惨重,一度成了清朝在西北最狼狈的一场战败。
第二年,喀尔喀亲王策凌扳回一局,把准噶尔打退了点,双方被迫以杭爱山为界,暂时停火,雍正也看出来了,这仗打不赢也打不完,于是转为防守固边,政策从“打到底”变成“拖着看”。
真正的决战时刻,是乾隆时期,1745年,策妄阿拉布坦死了,准噶尔内部爆发权力斗争,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两个继承人打得不可开交,阿睦尔撒纳打不过,转头投靠清朝。
清军一看机会来了,1755年出兵灭了达瓦齐,本以为阿睦尔撒纳是个乖宝宝,没想到他一转身就反水,还拉上哈萨克一起反清,乾隆这下怒了,决定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1757年,准噶尔正值天花大流行,内部已经被疫情折腾得半死不活,清军趁势出击,阿睦尔撒纳逃往俄国,最后病死他乡,这一回,清朝不再留情,对顽抗势力进行全面清剿。
变成空地
准噶尔的灭亡,不仅是因为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因为两件事凑到了一起:政治清算和天灾,乾隆这次是真动了狠心,他不想再有下一任“阿睦尔撒纳”跳出来捣乱。
于是下令对所有不投降的准噶尔残余势力“诛尽顽抗”,部分史料甚至提到,准噶尔人口从60多万锐减到个位数,直接消失在历史舞台。
而另一边,天花像一把无形的镰刀,把剩下的人一批一批带走,准噶尔地广人稀,医疗条件差,疫情一来就是灭顶之灾,清军在战场上杀敌,疫情在后方割草,双重打击下,这个曾经横扫草原的汗国,彻底被“清空”。
清朝赢了,但这场胜利的代价也不小,从康熙到乾隆,三代皇帝、七十年战争、无数人命和财力,换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敌国的消失,更是西北边疆的稳定。
清朝从此控制了新疆、青海、西藏,西部边疆线终于定了下来,但准噶尔的命运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后人常常质疑:乾隆的“灭族”是不是太狠了,但从战略角度看,准噶尔反复作乱,已经不可能再被“感化”或“安抚”,彻底清除,是当时看来唯一的稳妥解法。
更重要的是,准噶尔的灭亡,也打乱了沙俄的算盘,这个原本想扶持准噶尔牵制清朝的“北方邻居”,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一个缓冲带,南下的路,从此变得难走多了。
准噶尔的兴亡,是草原帝国与中原王朝之间最后一次正面交锋,它的覆灭,彻底结束了游牧势力对中原政权的威胁,也让新疆、西藏真正纳入中国版图。
这场七十年的拉锯战,不只是打仗打出来的胜利,更是清朝在边疆治理上最艰难的一课,打得赢是一回事,守得住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