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他的一生既传奇又充满无奈,而且短暂异常。原本与皇位毫不相干的他,靠着好运和关键人物的扶持意外登上帝位,而这就不得不提到北魏的权臣尔朱荣。元子攸的皇位得益于尔朱荣的势力,但随之而来的局面,却远超他的预料。
当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施展抱负、好好治理国家时,他才发现自己无从下手。无论是家务还是国事,都被尔朱荣牢牢掌控,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本想循序渐进地处理事务,没想到这条路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 元子攸的登基本身就充满戏剧性,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原本不该当皇帝的他,又是如何坐上龙椅的呢? 北魏当时有一项颇为“变态”的制度。为了防止皇太后干预朝政,北魏借鉴历史经验,模仿汉武帝刺杀钩弋夫人的做法,逐渐形成了一个野蛮传统:每当太子被册封,其母亲就要被赐死。这个残酷的制度延续了一百多年,直到宣武帝元恪中止。元恪的儿子元诩被册立为太子时,他的母亲胡充华没有被赐死,宣武帝去世后,太子顺利继位,胡充华理所当然成为皇太后。 如果胡太后能安分守己,管理好后宫,与儿子保持母慈子孝,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也许北魏会迎来几年的安宁。然而,她显然不满足于此,她要亲身体验掌握大权的感觉。胡充华成为太后后,不仅斥巨资建造佛寺、塑造佛像,还肆意干预朝政,使王朝陷入混乱。她完全无视皇帝,行事任性妄为,导致孝明帝元诩对她不满,母子矛盾不断加深。 胡太后为了隐瞒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孝明帝的亲信极尽打压,动辄杀戮亲信,以为这样就能蒙蔽儿子。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孝明帝对母后的行为一清二楚,母子间的隔阂愈发加深。 武泰元年,孝明帝已长成十九岁的青年,逐渐有了独立行事的能力。他意识到不能再让太后继续操控朝政,于是选中了尔朱荣。当时尔朱荣只是镇守一郡的将军,但孝明帝的计划被太后提前知晓,胡太后果断毒死了亲生儿子。与此同时,尔朱荣也开始崭露头角,进入北魏政治舞台。 孝明帝意外暴毙后,朝中一片哗然。尔朱荣率先向胡太后施压,要求交代死因,但遭到拒绝。于是,尔朱荣与并州刺史元天穆商议,决定推翻胡太后和新帝,由他们拥立新皇。尔朱荣很快选定元子攸为继位人选,并派侄子尔朱天光秘密与元子攸接头,告知废立计划。元子攸明白这是天赐良机,决定一搏。 值得一提的是,尔朱荣热衷于铜像占卜,这种方式极其独特。他为元子攸及其他候选人塑造铜像,结果元子攸的铜像唯一成功,显示天命所归。元子攸随后与尔朱荣在河阳会合,正式称帝。尔朱荣原本心怀异志,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坐上皇位,于是借口把朝中大臣聚集到河阴,发动血腥屠杀,史称“河阴之变”,两千余名官员被处死。尔朱荣又尝试用铜像占卜自立为皇,但屡次失败,加上贺拔岳反对,他最终放弃,选择当幕后掌权者。 元子攸继位后才发现现实与想象差距巨大。他原本计划施展抱负、治理国家,但尔朱荣已掌控朝政,朝中可用之人寥寥。尔朱荣甚至将女儿送入宫中为皇后,从此后宫与朝政全被掌控。元子攸只能从洛阳、河南尚未完全被尔朱荣控制的地区培植势力,坚守底线,拒绝尔朱荣的插手。尔朱荣的心腹元天穆因遭拒恼羞成怒,口出狂言,质问元子攸为何不用尔朱荣推荐的官员。元子攸怒斥并表明决心:只要自己在位,江山依然属于他,尔朱荣若要插手,索性直接夺位。这次较量,尔朱荣失败,但他心中不甘,打算另谋机会废元子攸,扶植幼帝。 尔朱荣借平定关陇之功,借皇后临产之机进京,密谋废帝。元子攸明白,如果不先发制人,将后患无穷,于是与亲信密谋,参考东汉时期铲除董卓的方法,精心布置伏兵,确保万无一失。然而行动当晚,尔朱荣有所察觉,匆忙离去,刺杀计划未果,元子攸陷入被动。 第四日,尔朱荣进宫探望皇后产子,双方坐定,伏兵发起突袭。尔朱荣毕竟久经沙场,奋力反抗,元子攸亲自出手,小刀刺入尔朱荣腹部,伏兵随即扑上,将尔朱荣与元天穆乱刀砍死。一代枭雄陨落,洛阳百姓欢呼,百官朝贺。元子攸稍得喘息,随即大赦天下,普天同庆。但尔朱荣麾下势力仍在,元子攸皇位依然不稳。 尔朱家族获知尔朱荣被杀后,愤怒聚首,商议复仇还是逃走。贺拔胜认为皇帝刺杀尔朱荣必有周密准备,贸然行动风险极大,建议先撤退以图长远,众人同意,暂时逃离京城。元子攸清楚,自己的安全只是暂时,尔朱氏势力一旦反应过来,必将威胁自身。 元子攸集合全国之力招兵买马,多次与尔朱氏交锋,虽然竭尽全力,但仍非久经沙场的尔朱氏对手,手下兵力渐渐损失殆尽,最后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逃亡途中,元子攸甚至无力骑马,仅凭双腿奔跑,最终被尔朱兆生擒获。 尔朱兆怀恨在心,对元子攸百般折磨,最终在一次败仗后,将其勒死于佛寺。至此,孝庄帝元子攸结束了短暂而痛苦的一生。他空有抱负,却始终谨慎行事、进退维谷,这个结局也许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