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一直以来对中国新疆有着特别的关注。尽管两国相隔甚远,但土耳其对新疆的热情似乎从未减退,甚至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当时,正是左宗棠带兵进疆与阿古柏作战时,背后便有奥斯曼帝国的身影。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这么远的国家会对新疆念念不忘。
要了解这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回到19世纪。那时,奥斯曼帝国曾是横跨三大洲的强国。然而,随着欧洲列强的不断压迫,帝国逐渐衰弱,被冠上了“西亚病夫”的称号。正值这个时期,泛突厥主义的思想开始盛行,这一理念最初源自沙俄的鞑靼人,旨在联合所有讲突厥语的民族抵抗外来压力,后来这一思想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所采纳。
那些在俄罗斯生活艰难的泛突厥分子纷纷涌向奥斯曼帝国,并鼓动苏丹成为所有突厥人领袖。他们构想了一个从地中海延伸至太平洋的“大一统”蓝图,成功地说服了苏丹采纳这一思想。正当此时,中国新疆正处于动荡之中。中亚的浩罕汗国首领阿古柏利用清朝的内忧外患,闯入新疆,占领了大片土地。由于自身力量不足,阿古柏开始寻求奥斯曼帝国的支持。
结果,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阿古柏得到了奥斯曼的支持,不仅有武器和军事教官帮助,还在货币和旗帜上都加上了土耳其的元素。新疆一度成了泛突厥主义扩张的实验场地。表面上看,双方似乎是盟友,但实际上,阿古柏只是利用奥斯曼的支持进行侵略。然而,最终,清军在左宗棠的带领下展开了反击,成功扭转了局势。
但这段历史并没有就此结束。十月革命后,许多鞑靼人再次逃往奥斯曼帝国,并在当地的民族复兴氛围中与本地政客共同推动泛突厥主义。这一思想的影响在奥斯曼帝国内部迅速蔓延。青年党积极支持这一理念,并曾梦想建立一个包括苏联、中国新疆等在内的横跨亚欧的突厥联盟,尽管这个梦想并未实现,但它仍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二战和冷战时期,这些泛突厥的理念再度被提及,尤其是希望建立一个包括苏联和中国新疆在内的大联盟。尽管这种想法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火苗始终未曾熄灭。进入近些年,这些口号再次浮现,虽然实际行动不多,但两国的合作逐渐加深,尤其在经济方面的合作更加密切,毕竟实际利益比空洞的政治言辞要重要得多。
目前,土耳其已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中间走廊”计划,双方的交通和物流互补性强。今年,土耳其与新疆的经贸互动频繁,双方都在积极拓展投资、贸易、产业链和文化旅游等新机遇。在这种气氛下,土耳其在涉疆问题上的立场变得更加谨慎,不再像过去那样激烈。
去年夏天,土耳其外交部长哈坎·菲丹访问中国时,专程去了乌鲁木齐和喀什,这也是自2012年以来,土耳其外交部长首次访问新疆。菲丹在访问中重申了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也提到了保护维吾尔文化的必要性,并对新疆的基础设施建设表示赞赏。他明确表示,土耳其不会支持任何利用民族问题制造事端的行为。
这一表态既维护了两国的关系,也避免了触碰敏感的红线。看似轻描淡写的言辞,其实透露出重要的信息。在当今双边合作愈加紧密的背景下,土耳其在处理敏感议题时变得更加低调。两国的合作更侧重于如何在现实中实现共赢,而不再纠结于过往的争执。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新疆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对许多国家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迅速、愿意参与区域合作的国家来说,新疆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经济利益的日益紧密联系,即使国内有时对某些问题提出异议,土耳其也不太可能为了政治姿态而在经济或战略利益上吃亏。
今年10月,姜学斌大使在安卡拉参加研讨会时透露,中方计划借明年建交55周年之际,加强与土耳其的战略合作。与会的各位嘉宾纷纷分享了他们对中国发展的看法,并对中国未来的潜力表示了充分的认可。可以看出,那些懂得抓住机会的人已经开始行动,而不再沉浸于遥不可及的梦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