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登上皇位的方式并不光彩,因此,民间的野史和传说中常有关于他篡改历史的说法。很多人认为,房玄龄按照李世民的要求,重新书写了关于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的历史,改变了这些人物的形象。
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史书中,李渊、李建成、李元吉通常被描绘成软弱无能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李建成,他被描述成昏庸无能、毫无才华、心狠手辣的太子形象。而李世民则被塑造成了一个胸怀宽广、雄才大略的帝王形象。
不过,本文并不讨论李世民是否篡改了历史,而是探讨李世民为什么在即位后,特意将某些人封为一等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无论在什么方面,都不如李世民手下的其他人物。总的来说,他们的能力和成就都远不及秦叔宝、尉迟恭、李元霸、房玄龄等人。
公元626年6月2日的晚上,李世民召集了房玄龄、长孙无忌、尉迟恭、杜如晦等一众心腹大臣,聚集在自己的秦王府。这些文臣武将纷纷劝说李世民,要尽快做出决定,先发制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是李世民手下的首席智囊,他们的地位就如同曹操手下的郭嘉、许攸、荀彧,或者刘备手下的诸葛亮、法正等人。在《资治通鉴》一书中,司马光提到,玄武门之变的详细计划正是由这三人共同制定的,其他的武将则负责在变事当天执行这一计划。
玄武门之变得以顺利实施,李世民也成功成为大唐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民登基一个月后,他便开始给自己的功臣们加封,只给了五个人一等公的封号。这五人分别是:长孙无忌被封为齐国公,房玄龄被封为邢国公,尉迟敬德被封为吴国公,杜如晦被封为蔡国公,侯君集则被封为潞国公。
在这五位被封为一等公的人中,侯君集的获封让人感到意外。无论是从资历、智慧还是谋略来看,侯君集都不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从勇猛和武艺方面来说,侯君集也不及尉迟敬德、秦琼(秦叔宝)或李元霸等人。
那么,侯君集为什么能够被李世民封为一等公呢?他是否为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呢?
关于侯君集的功劳,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旧唐书·侯君集传》中仅有一句话提到:“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新唐书》中也只是简短提到:“预诛隐太子尤力。”这些记载表明,侯君集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被除掉的过程中,确实出了一份力,但并没有特别详细地描述他的具体贡献。